投资框架和方向,要从五年十年维度出发
我的框架建立了很多年,是以五年十年为级别调整,所以一两年改变不大,短期的困难,只让我觉得需要更多的努力,去勤勤恳恳地翻更多的石头。我们这行,有些已经很优秀的基金经理,仍然非常努力,一份勤奋一份收获。
我们公司氛围很适合基金经理坚持构建适合自己的体系,基金经理最需要避免的是风格漂移,一漂移就容易两边打脸,我们不会看哪头好就押重注。以三年期的产品为例,三年的时间期限,比较接近一个市场周期,既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能让基金经理避免短期压力下的风格漂移,是非常好的产品设置。
去年访谈的时候,我们聊到定价能力是专业选手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分享几个今年关于市场非共识定价的案例?
我举一个双碳投资上的案例。一直以来我们在能源产业都有比较强的认知能力,大家知道东方红在能源领域长期是有投资和盈利历史的,比如火电、水电、风电、光伏等,历史上我们都赚过大钱。 我本人不但看新能源,也看旧能源,有这两方面的比较,使得我们能够比较坦然的把握能源行业的机会。
以新能源某子行业为例,我们对这个子行业基本面跟踪了很多年,它的长期的空间和机会可能没有光伏大,但也一直有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从产品特征看,光伏更偏向半导体属性,受摩尔定律带来的成本下降影响显著;这个行业更偏向传统制造模式。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越是传统的制造业,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在产品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就可能在某一阶段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终,这两年这个行业中新一批的优秀的终端整机企业把产业链过去数十年积累的成本优势给激发出来,成本下降,招标价大幅下降,投资回报率明显上升,这是经济化的结果。
这两年从招标结果来看,已经慢慢呈现这个过程。 连续三到四个季度的招标超预期,实打实的反映出投资回报率上升,是由正常的经济规律和商业规律,而非补贴带来的需求量的上升。
之前新能源这个子行业的分析师电话会议路演可能只有几个投资人听,今年三季度,听会的人从几个变成几百个,这其中就体现出了很强预期差。
我们的投资很多就是类似这种案例,把握的大概率事件,市场的偏见有时候会成为我们的朋友。许多人认为我们买的一些股票是抱团股,事实上我们并不主动抱团,而是希望我们发掘的龙头公司,未来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最终变成大白马即所谓抱团股。
我们看公司和产业很多都是五年十年的长逻辑。从五年维度看,整个新能源还有一个渗透率提高的过程,目前才过了一年,并不会有什么变化。我觉得双碳不仅利好新能源,随着产能出清,传统行业也有很大机会。我的组合里面传统制造业比例一直不低,有些估值很低,如果插上新的翅膀,空间还是有的,就像一部分周期股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