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期入行,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我是看周期行业出身的,过去几年最不受待见的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电力五大行业,都是我做研究员时候覆盖的。之后,我又覆盖了制造业、TMT、新材料、消费、大金融等。可以说,做投资之前,不同类型的行业我基本上都覆盖过。我的路径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最初看了那么多行业后,积累的过程比较零散,没有一种统一的分析框架能够把这些行业全部囊括进来。我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套统一的公式对不同属性的行业进行分析。记得刚入行的时候,我就看过《证券分析》和《巴菲特的护城河》这两本书,但当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觉得他们讲了一堆非常正确的废话,对投资没有任何帮助。但 当我把这些行业都看了一遍后,再去读格雷厄姆的书,就会发现他说得很对,能够产生一种共鸣。
价值投资的这套框架,是能够帮助我把所有行业的问题都解决掉。有了这套框架和理论后,就像一个筛子,帮我做投资上的减法,指导我什么机会应该参与,什么不应该参与,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机会当中。
入行走得更艰难一些,并不是一件坏事。 周期行业的研究,要求很高,要下苦功夫。看过比较苦的行业,再去看相对简单的行业,是比较好的经历。反过来,如果我入行是看消费类的行业,可能就不愿意去研究钢铁、化工、煤炭这样的周期行业,因为性价比不高。
我觉得这两点是宝贵的财富, 看过了不同的行业后,再重新学习价值投资,可以用一套投资框架去对周期股、价值股、成长股进行定价。正是因为用一套框架定价,能保证我筛选标准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