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和个股4个层次打分构建组合
我先给行业景气度长短进行打分,比如说能看3年以上的行业打9-10分、看1-3年景气度的行业打6-8分、只能看1年的行业打3-5分,行业景气向下的行业打分更低。按照这个标准,把行业分为4个层次。
之后,我会给个股进行打分,按照公司相对行业的超额能力、兑现度的持续时间、报表质量等因素,把个股也分为4个层次。
这就形成了16种组合。 排名前三的组合:行业景气度能看很长、个股超额能力很强;行业景气度看得短一些,个股超额能力很强;行业景气度能看很长,个股超额能力一般。我的前十大持仓,基本上就是这三类组合的公司。
剩下的13种组合,有些会成为我的腰部持仓,买个1%到2%的仓位,一旦行业或者个股主逻辑发生了变化,就能对我的前十大进行替换,是我的储备品种。
我组合集中度相对比较高,在定期报告里也能看出,前十大在55%到60%的水平,组合里面就20多个股票。我希望自己的组合管理,越简单越好。
这也是为什么, 我组合调整完全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出发,不太看宏观变量。我觉得宏观变量的输入值太多,过于复杂,最后的成功率就很低。投资决策的链条越短,成功率就越高。
我没有刻意为之,只要选到符合我框架的股票就行,最后这些公司虽然不在一个行业,但能体现出一致的投资逻辑。像白酒2019年我重仓,就是看到业绩增速很好。我买的MLCC龙头、轮胎龙头等,都是国产替代的逻辑。我不在乎这个公司在什么行业,只要我能看懂就行。所以医药行业的公司,我买的也是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和医药基金经理PK没有什么认知劣势的公司,那些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创新药企业,我就不买了。
我也不追求在每年的主赛道有多少仓位,只要每个公司都能兑现业绩,每年赚到20%的收益率,我就很满足了。拉长看,年化收益率做到20%,就是顶级的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