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做基础,卫星高收益
我看到你二季报第一大重仓股不是很主流的大白马,而一些相对主流公司反而仓位不是那么重,是怎么考虑的?
在硅片大幅扩产能的过程中,我就去找相关收益标的。这家公司5月初有解禁,股价不断阴跌,一度跌到120亿市值,反而在交易层面利好建仓。作为细分行业龙头,随着进入硅片公司增多,热厂景气度很高,它的订单排产已经到12月, 结合出货量估算业绩,明年5亿利润,40%-50%增长。而且公司的产品属于耗材,会不断消费,那么作为工业消费品给50倍估值,就应该是250亿市值,对应当时的买入市值有翻倍空间。
主流公司比如某电池龙头,做电动车主题基金肯定绕不开,我觉得它有点像某高端白酒在消费基金的地位,放到两个月以前,机构投资者也很难算清楚这家高端白酒的预期收益率,即使算出来也不那么有吸引力。 所以我会给一定比重,但不会放太高,因为不符合我预期收益率的目标,我需要不那么核心的资产,来实现更高的收益率。
科技行业的投资,最害怕的是变化,最喜欢的也是变化。这家公司有科技属性,似乎不怕变化,供应链、保障能力、工程师都很强,但它对小电池有一点担心,如果某条技术路线出一个黑科技,对它是颠覆性的打击。
我要解释一下,这部分仓位是阶段性的,跟股票池管理有关。3月份隔膜我买的是二线亿市值,一线亿,我在思考龙二有没有这么差?其实龙二我在研究员时期就跟过,龙二在之前一直不达预期,到了3月,我发现一季报比预期好,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盈利改善,客户结构变化。这个行业不可能只有一家公司,不然不利于下游电池采购,龙一利润已经很高,是龙二的七八倍,想再高逻辑上有点问题。所以当时买的是一二线估值修复的逻辑。
事实上5月份开始的隔膜龙头快速上涨,是来自行业层面的变化。大家提出隔膜涨价的逻辑,行业一开始是修复估值,到后面是景气度快速提升。我开头就说过,估值我会包容度高一些,但也不会无限容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