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得好、基金经理却要离职
数据显示,今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规模猛增了2.34万亿元,达到6.10万亿元的新高峰,同时百亿证券私募管理人也超过了100家。在证券私募基金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却出现不少知名基金经理出走的情况,“私奔私”创立另一家私募机构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沪上有几家百亿私募合伙人离职。
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认为,以往当私募业绩不好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人员动荡,良禽择木在所难免。今年有所不同,一些业绩较好、规模快速膨胀的私募出现了基金经理出走的状况。“从大型私募离职的基金经理一般都不是公司的大股东,而且出走之后大多选择自立门户。当基金经理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情况下,寻找其他出路是理性的表现。私募要想留下优秀人才,需要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应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内部摩擦。”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关晓敏表示,基金经理离职主要分为三大类情况,首先是业绩考核的压力;其次股权纠纷,公司成立之初,股权存在一些不明晰的情况,为日后公司的分家埋下一定的隐患;三是有其他更好的平台,近几年金融行业的发展迅速,头部效应愈加明显,基金经理会跳入到更好的平台。
关于影响,金斧子水星资管研究员王双杰坦言,私募机构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如果核心投研人员离开,对一家机构和投资者造成不小的影响,背后有可能是利益激励没到位或理念等价值观不一致。在价值观一致前提下,私募需要注重股权架构的分配设计,以及核心投研团队的利益绑定,不单追求业绩和规模,公司内控治理结构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
诺亚控股创始投资人兼执行董事章嘉玉表示,如果私募人士出来再做一家自己的私募机构,肯定是管理理念、投资理念不同。“我们看到有一些私募有序增长,都是理念相近的,他们逐步会扩大,在股权结构上会有一些改变,譬如原来的核心合伙人都会给新的合伙人持股。”
徐刚认为,不少合伙人或基金经理出走,出现股权纠纷,表面上看是针对私募行业的问题,但实际对于任何行业的公司而言都是一样的,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都会带来很多损失。“只是针对私募行业而言,很多创始人一开始并没有重视治理结构。近年来这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行业的规范发展也是一件好事。作为FOF机构,明晟东诚在挑选底层管理人时,会对所投管理人的治理结构尤其关注,甚至要高于对其产品业绩的关注度,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