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既要长期,也要适当贴近市场
你也访谈了我们常春藤的好几位合伙人,整体常春藤资产的投资框架偏向长期持股,看重企业的商业模式,我说一下自己和其他几位合伙人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我管理的产品类型可能是常春藤所有基金经理中最多的,有员工基金、委外产品、超高净值客户专户产品、渠道产品等等,所以先要区分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目标。有些产品对回撤要求很高,有些产品能够忍受高波动,要求较高的复合收益回报。根据不同产品的投资目标,先定一个大致的权益仓位。
之后,我会根据常春藤合伙人程定华博士的宏观策略判断,再把权益仓位细化一下。程定华博士如果判断是牛市,那么权益仓位就不会低于50%;如果判断是熊市,那么权益仓位就不过超过50%;如果像今年这种非牛非熊,那么就保持一个中性的仓位。
定了仓位比例后,我会再把股票进行分类:价值股、成长股、主题投资,这三大类资产占比也基于对市场整体判断和产品投资目标而定。自上而下定了之后,再落实到自下而上的个股选择和组合构建。这么做的好处是,管理很多产品的时候就不会“人格分裂”。
其次,在选股体系上,我除了把握长期三到五年的投资机会,也会贴近一些短期的主流板块机会。有些人会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趋势投资,我定义为有基本面的主题投资。正因为我管理产品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产品的“客户久期”不同,有些产品客户每周和每个月都要看净值,那么阶段性过于偏离市场的机会也会面临一些压力。
我说的主题投资并不是指乱炒作的机会,比如说今年的碳中和、去年的医美都属于我说的这类机会。这些机会在非熊市阶段会占到我20%的仓位,而常春藤其他几位合伙人基本上不会较快参与这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