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并不属于小盘风格标签的基金经理?
实际上我并不想贴任何标签,我的组合仅仅是现阶段呈现出来的一个结果。在管理公募基金产品之前,我做过专户投资,投的中大市值公司比较多,当时大市值公司存在又好又便宜的机会。只是2020年三季度开始确实基于我的选股标准觉得大市值公司太贵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组合中就开始小市值公司较多,市值大小只是一个结果。我做研究员看过烂公司的数量,可能是市场排名靠前的。当时我看的偏周期性行业,很少有公司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而且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公司,它的波动也会随着周期性剧烈波动,也就是好公司还不够,还需要好价格。这也让我投资上比较看重估值。如果我是看医药、食品饮料或者电子出身的,也可能想法会和现在不一样。19年和20年上半年很多白马又好又便宜,但是到了20年下半年我觉得这些白马的预期收益率不是太高了,而且有可能波动性会加剧,但是反过来很多小公司属于又好又便宜。
今天,许多大公司的市占率已经很高了,要继续成长可能需要第二增长曲线。一个公司主业好,不代表新业务也能做好。就像一个人语文好,不代表数学也能很好。我买小市值公司,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性价比更高,具有同等甚至更优的成长性的同时还具有更好的价格。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大公司确定性强,但是可能在我看来,我的这些小公司确定性更强。
作为一名管理公募基金时间不长的新人,我做投资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不需要让组合呈现某种标签,还是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