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好公司+40%的低估值+10%的高景气
投资无非三要素:好公司、低估值、高景气。不同投资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这三要素权重分配的不同。我会用一个打分权重把自己刻画出来。权重偏向好公司的人,会侧重在供给侧,比如说大家经常讨论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权重偏向高景气的人,会侧重在需求侧,比如说短周期的价格上涨和中长周期的产品周期、科技创新周期、产业趋势。权重偏向低估值的,会侧重在对估值的容忍度。第一种方法代表长期持有优秀企业,第二种方法代表基于基本面景气度的趋势投资,第三种方法代表深度价值策略。
我自己的权重分配是:好公司占50%,低估值占40%,高景气占10%。最好的情况是找到三者兼具的投资机会,不过现实中可遇不可求。从我的排序也能看到,好公司和低估值几乎同等重要,但是好公司相对更重要一些,而高景气在我的框架中不会占那么高的权重,我会看产业趋势,并不完全依赖产业趋势做投资。
大家对于好公司都谈得比较多,比如商业模式、管理层等等,我对好公司的理解偏客观角度,好公司简化一下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叫胜负已分。我们能看到一家公司相比竞争对手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甩开对手一个身位,或者具有显性的壁垒;
第二个维度叫空间尚存。我买一个公司还是要求有成长性,这个成长性未必完全来自行业的成长性,如果公司能扩大市场份额,也是一种成长方式。空间尚存可以看两个指标:渗透率和市占率的提升空间,前者代表行业空间,后者代表公司空间。
从持仓的结果看,我买了很多小行业的龙头公司。我认为小行业龙头优于大行业的老二。 我宁愿在一个几百亿的市场空间中,买一个胜负已分+空间尚存的老大,也不太愿意在一个几千亿市场空间中,买一个竞争力不够强的老二。
再说一下低估值,最近几年许多人争论估值重不重要。我觉得看对了一个公司,估值就不重要;看错了一个公司,估值就很重要。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看A股的长牛股走势图,像某高端白酒和医药龙头都涨了几百倍,然后我们就会说任何时间点买入都没问题问题。就像我现在穿越回10年前,会和那个时候的投资者说,高端白酒龙头一定不能因为估值贵了卖,估值是500倍都可以买。但是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每个人都不是穿越回来的。线年前,能不能基于当时的认知看对这一批大牛股,我认为是不确定的。大家常说“茅指数”可以躺赢,但是市场已经偷偷把今年跌下来的“茅指数”股票剔除了。往后看,还是会有不断持续上涨公司,但是只是因为我们把表现不好的剔除掉,然后又加进一些表现好的,不断偷换概念的结果。
我把自己定位成做全市场的投资,对于很多行业,自然没有那么强的深度认知,所以一定要尊重估值,好的价格是一种自我保护。高估值并不可怕,关键要有相匹配的认知深度。如果一个人能准确预测未来,那么高估值不可怕。我对于很多行业的研究深度,根本配不上买高估值,研究有局限,不可能什么都特别懂。所以,我做投资肯定会尊重估值,但是换一个角度,因为看中估值,我也基本放弃或者不会刻意去追求十倍股百倍股。
最后是产业趋势,也就是赛道的景气度。景气度对我的意义是,具有增量的市场空间。买一个成长股,在增量蛋糕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最容易做大,这时候即便企业的市场份额小一点也没关系。然而,确定的产业趋势,不代表确定的公司成长。比如说半导体的产业趋势非常确定,但是我们也看到IPO上了大量的公司,芯片设计环节的供给在大幅增加,对企业的成长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假设你是一个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博士,甚至可能还有创业公司给你股权激励。越是确定的产业趋势,越会带来确定的供给增加,反而会冲击公司成长的确定性。所以对于景气度,我相对来说会比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