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创新区:凝心聚力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奋楫扬帆

2022-12-05 14:52:06

  聚焦区内的科研工创业梦想“花开有果”

  余强,美国堪萨斯大学化学博士,2010年回国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创办盛世泰科。

  2022年8月8日,盛世泰科研制的首款国产特立氟胺片上市销售,为国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用药带来新选择和供药保障。对此,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余强欣慰之余表示,经过十多年奔跑,公司终于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余强在化学领域有坚实的学术背景,曾一路从北京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到堪萨斯大学,先后获得化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又在医药化学技术公司工作多年,并成功创办了一家开发新药分子模块的公司。在经历近20年的海外生涯后,他在2010年回到中国,与在新药研发和申报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丁炬平联合创立了盛世泰科,致力于小分子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决定来苏州创业是被一封封往来的邮件所折服。当时还在美国的时候,我向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咨询创业问题,收到的回复都很专业,感觉英语比我还好,这让我对苏州充满了好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当余强踏上苏州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发现这里除了有温婉的江南风景,创新氛围也非常浓厚。

  而今,余强已在创业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蛰伏”了十余年,他发现园区以及科教创新区除了非常宜居外,对人才的关心和精准服务也很周到,能够考虑到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痛点,提供了多样的政策优惠。

  创业十余载,目前盛世泰科已经构建了包括糖代谢、肿瘤等疾病领域的药物管线,从临床前到商业化阶段的产品分布,形成持续发展的梯次阵形,其中多个研发项目获得美国临床许可,迈出创新药出海的坚实一步。

  余强说:“药物研发犹如古诗词创作,药在诗里面,诗在人心里。”在科教创新区的全力支持下,科教创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成果喜人,余强用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花开有果》来祝福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硕果累累的生物医药产业:

  花径幽远开卷轴,

  远开卷轴秋意有。

  秋意有待结硕果,

  待结硕果花径幽。

  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付贤钟,2017年经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来到位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从早到晚在实验室忙碌,是付贤钟的日常。付贤钟是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他的研究方向是重金属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开发,目前已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期刊上成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两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两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的这几年,除日常科研学习外,付贤钟还担任苏州高研院直属第一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他曾先后获得院“优秀共产党员”和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来到科教创新区学习深造的四年里,付贤钟深深感受到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近年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对于高水平人才引进、实验配套设施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非常重视。”付贤钟介绍,尤其是近两年来对中国科大苏州高研院建设的大力支持,让所有在校师生都深有体会。无论是对校园建设的全方位支持,还是对新进人才的重视,都让人真切感受到科教创新区追求创新引领、产教融合,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主阵地的坚定决心。此外,科教创新区高度重视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来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级,区内多家研究所、企业载体的公共平台都面向社会开放,付贤钟平时的实验分析检测可以就近在区内相关科研测试平台或检测机构完成,极大提升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作为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博士生,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对科教创新区产生了极强的归属感。这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生活环境宜居惬意,发展前景广阔。毕业后,我希望留在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为实现梦想而打拼。”

  值此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作为科教创新区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付贤钟对科教创新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作为环保领域的基础科研人员,我将继续在水处理技术开发领域潜心研究,为祖国的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把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彭思龙,博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现任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智能制造中心主任。2018年起任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院长、苏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深度调研一线工厂,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第一线,经常能够见到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思龙的身影。“当时我考察了有大半年时间,就是看我们作为研究所在苏州这一片,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在谈及来苏州的初衷时,彭院长如此说道。

  经过考察,彭思龙发现当时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也有不少市值几十亿规模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比如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大多都是从国外采购而来的。于是彭思龙的团队便瞄准这些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努力推动核心技术国产化。

  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便是在这样的使命下应运而生。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推进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重点围绕工业机器视觉、智能制造和大数据医疗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解决高端智能制造中的核心技术难点,促进中国高端制造的技术升级。

  在彭思龙的带领下,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中科行智目前已经研发出AI检测软件“天断”、通用工业视觉软件“GIVS”、超高精度3D结构光相机、3D线激光相机以及支持嵌入式AI应用的2D智能相机等系列软硬件产品,全面开展智能制造应用落地。彭思龙介绍道:“四年多以来,研发虽有波折,但最终也都顺利完成。目前来看,在大多数产品线上,我们都能够做到进口替代,现在苏州本地的一些比较大的集成商,已经陆续在接入我们的产品。”

  如今的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已经招募了一百五十多人,其中有十几名博士,六七十名硕士。“我希望我们研究院不仅能够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在人才培养上也能服务于地方发展,全方位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彭思龙说,当初研究院来到苏州时得到了园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希望自己也能够通过研究院的发展为苏州培养好人才,培养好科研的生力军。

  目前科教创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势头正盛,在谈及对科教创新区的展望时,彭思龙满怀期待地说:“希望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能够与科教创新区一起,继续助推智能制造产业往高处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苏州能够出现千亿级甚至是万亿级的超大规模企业,让苏州的智能制造产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2022年10月25日

下一篇:the last thing i would do歌名
上一篇:南通市科技局扩大培育蓄水池 助推高企数量增长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