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博士的脑洞|有学问的董宇辉,是直播间的未来吗?
这些“新贵”几乎都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新贵”,他们面孔极其新,此前基本上都是素人或路人,或者是个普普通通的美妆柜台售货员,或者是个也曾参加过综艺海选早早就被大浪淘掉的失利者,当他们一跃成为所谓“大主播”时,整个社会都在问,他们是谁?他们是谁或许不那么重要,他们的带货能力的确“贵不可言”。在一些诸如“双11”等网购的“大日子”里,有的直播间甚至出现单日销售额上百亿的辉煌场面。头部两个直播间一天的销售额,已经跑赢了超4000家上市公司去年全年的营业收入。
直播带货界曾经号称有“四大天王”,是带货能力最强的前四位。处于第四位的罗永浩曾经凡尔赛地自黑说,自己只是第四名。而如今,他本来应该可以“独步江湖”,却因为“真还传”到了大结局而“事了拂身去”。
从物质上说,电子商务已经将传统商务中的交通成本、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挤压了传统商场的利润和生存空间。而直播带货则进一步又进行了信息集成并因此提升了议价能力。相当于在降传统成本的基础上还找了个帮你继续降成本的中介。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给予数据和信息流通方式变化,产生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同时发生,因而行业洗牌的一个好例证。去中心化带来的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一定的中心化来另一种成本降低。
从精神上说,直播不仅仅是一种“卖货”,也是一种“陪伴”。不要看轻主播们一口一个的“家人们”,横向比较就会发现,传统观念中的“流量”=“销量”在直播间里常常是失效的。许多明星名人们都涌向直播间“掘金”,其流量效应也相当不错,但能否真正将之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买卖,结果并不容乐观。此时,“素人”就是最好的吸引力,普通人需要的,是普通人的眼光和关怀。寻常巷陌中,不需要你满身光华,而需要你洗尽铅华。“小时代”式的搔首弄姿只是一场千疮百孔的笑话,“小日子”才是刚需和真谛。
从这个意义上看,董宇辉的走红不让人意外。他虽然引经据典从亚里士多德到苏东坡,但并不卖弄。他没有那种自以为精英的匠气,不会因为能够用英语读莎士比亚或者用古文信手拈来就傲气凌人。他说的话,虽然文气,但是实在,没有一句不是诚恳的。
某种程度上,这种想法也不无道理。当罗永浩成为脱口秀大会上的“前辈”“鼻祖”时,依然印证了新东方几十年来的脱口秀讲课法有多成功。一堂两百人的数小时英语课,没有一个能够不断爆梗的名师,学生们和新东方都撑不下来。要在直播间里发挥出这种“热场子”能力,未来可期。而当前的直播带货,本来或也已经在“量”上追顶,需要一场质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