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王心凌背后的情怀生意
在一群80后、90后期盼中,刘亦菲登场了。
6分21秒,她身着淡青、轻划小筏,缓缓漂荡钱塘小溪上。船头一捧鲜花,溪水一抹倒影,大约应和了花船载丽人,长留一道春。
6月2日晚,时隔16年后,刘亦菲再次出演的电视剧《梦华录》首播。一批在2002~2006因刘亦菲《金粉世家》《天龙八部》《仙剑奇侠传》《神雕侠侣》而入坑的老粉陷入狂欢。
从当晚的弹幕上可以感受到充满情怀味的亢奋:
为神仙姐姐而来。
为了姑姑拼了。
十年前赵灵儿,十年后赵盼儿。
老婆终于演新剧了。
天南地北,亦菲最美。
对刘亦菲而言,江湖已变。她上一次出演电视剧还是没有弹幕的时代,当时贴吧、QQ群、论坛是她粉丝的重要集散地。
不过江湖上一直有她的传说,在虎扑女神大赛中,刘亦菲是史上最具统治力的选手之一,她、高圆圆、贾静雯、邱淑贞、佟丽娅长期锁定八强席位,而2019年是刘亦菲直男粉的一次历史性胜利:在决赛中,刘亦菲以微弱票数力克高圆圆最终问鼎。
值得注意的是,刘亦菲是近些年唯一以古装剧大女主再出江湖的虎扑女神。而她出演的《梦华录》也颇具情怀味道:这是一部宋剧,改编自元关汉卿宋代题材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而宋学正是近五年国内短圈、出版圈、知识付费圈的显学。
国风复古潮,宋风热从学术圈影响到消费圈。在今年3月曾有消费公司产品研发负责人告诉虎嗅,自2022年除夕夜宋风舞《只此青绿》火爆出圈后,宋风热有继续升温的趋势,这几年苏轼、黄庭坚、李清照、宋徽宗等人的书、书画作品乃至IP都有较高的流量效应,这是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情怀。
让一部分刘亦菲粉丝兴奋的是,在6月3日《乘风破浪的姐姐3》将更新第三集。一位1987年出生的刘亦菲粉丝告诉虎嗅,他在6月2日晚一口气看了8集《梦华录》,稍微睡几个小时,然后在6月3日中午准时观看《浪姐3》。
这位粉丝表示,在2004~2006年,作为高中生的他每天的快乐来自晚上回家看刘亦菲武侠剧,听周杰伦、蔡依林、王心凌等人音乐。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约十六年后的今天,他像是回到过去:下班后的快乐是看刘亦菲古装剧、看王心凌综艺、看周杰伦号演唱会。
品牌早已洞察到潜在商机。在《梦华录》的贴片广告中,可乐身在其中;而在稍早的时候,凭借《浪姐3》斩获高热度的王心凌收获了金典代言。
一位消费品公司品牌人士表示,30~45年龄段女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商业周期,她们崛起于流量中心化时代,在80后、90后心中留下深刻印迹。而新一代崛起于分众流量时代的18~25岁女星,并未建立中心化优势。在没有饭圈经济、打投模式支撑下,新一代女星的转化效力大幅度下降。以及从商务价格而言,30~40年龄段女星极具性价比,这造成疫情后围绕30~45年龄段女星的情怀经济明显升温。
刘亦菲、王心凌IP背后
2019年虎扑女神大赛决赛,让一部分刘亦菲粉丝记忆犹新。最胶着的时刻,二人的得票率只差2.3%。当时,高圆圆已经自2016年实现大赛三连亚,她分别惜败给了贾静雯、邱淑贞、佟丽娅。
当年二人的战况非常胶着,
刘亦菲和高圆圆的崛起之路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有一个历程:参演2002~2006武侠剧。那是一个武侠剧造星力MAX的时代,甚至贾静雯、邱淑贞的火爆也离不开武侠剧的加持。
和今天经纪公司想尽办法上抖音、做直播、开小红书不同,在2002~2006年作品以及作品所在的渠道,决定了一个艺人的流量价值。当时金庸系武侠剧往往被央视等电视台首播,在网络并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剧相当于中心化流量平台的引流利器。
刘亦菲线年,两年内她参演的《仙剑奇侠传》《神雕侠侣》陆续上映,这让她的人气陡增。
也正是2004年,王心凌发布了《爱你》专辑,而主打歌《爱你》很快走红。当时的王心凌可能并不会意识到,18年后她再次翻红也是凭借一段45秒的《爱你》。
和刘亦菲异曲同工的是,2004年的音乐世界也是一个极度依赖作品和渠道的世界。在签约艾回后,公司推王心凌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打歌推歌节目,以及正是在2004年王心凌主演的《天国的嫁衣》播出。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的刘亦菲和王心凌均处于出道早期。如果我们把镜头转到当下,不难看出今天艺人发展模型的变化:如果我们以4年为分期,去看看2018年出道至今的本土艺人,你几乎难以说出她们参与的一首国民级音乐或者一部国民级剧作。
两个因素隐藏于此背后:国内中心化的流量平台消失,以及音乐和影剧领域好作品的匮乏。但这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作用关系。在2020年一位资深音乐人告诉我,更为碎片化的用户群出现后,创
注定进入了分众时代、小众时代。这位人士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有韩国归来的超巨自费打磨了一张专辑,请的音乐人是北美最棒的,舞蹈设计花重金从韩国请来团队打磨。这位超巨深信自己的专辑将颠覆华语乐坛,但令他和团队最终感觉尴尬的是:专辑发布后,甚至无法在QQ音乐和网易平台杀入前十。
团队压力很大,他们试图去探寻为何优质的内容无法成为国民级作品。他们找到第三方调研公司,去杭州、上海、深圳专门18~25岁的年轻人,结果发现这部充满韩流味道的专辑被相当多的年轻人形容为聒噪听着不舒服像是韩国歌。
某种意义上,刘亦菲和王心凌们获利于那个流量中心化的时代。以及她们幸运的另一点是,她们崛起的作品内容及文化特质,更具大众性。
对于刘亦菲和王心凌的老粉而言,对韩流的态度是复杂的。对于大部分85后和90初而言,韩流都是无法回避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中学和大学时代,面临韩剧、韩团堆满屏幕的岁月,以及在2006~2016十年内,韩流内容、韩粉社群迅速围绕微博等媒介扩张领地。
这不仅是文化上的韩流时代。2006~2016,韩系化妆品、韩系咖啡、韩系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开启了黄金时代,这构成了一种韩流合力:韩剧和韩团的文化产品,迅速为韩货带来流量加持,最终形成文化和商品侧双向涌入。
但和刘亦菲、王心凌崛起的模式相比,韩流在中国市场的拓展略有不同:碍于语言差异、文化隔阂、内容限制,韩流内容很难像《仙剑奇侠传》《爱你》那样深入到毛细血管之中。
简言之,它不具备同等效力的自来水般的文化扩张力,而需要关键的人群去定向推广——最终演变为了饭圈。强大的粉头,从组织和财务上掌控粉丝团,韩系文化产品通过影响粉头,迅速影响到定向人群中。
韩国制作公司试图进一步强化文化输出力——他们开始培养中国艺人,以韩流音乐、韩流舞蹈为核心。在2010~2016,这种模式和饭圈粉头结合,演变为了一股韩系狂热。
但问题的本质是:它最终在这片土地上找不到文化根。比如,绝大部分中国人不会像韩国人一样,春节用白纸黑字的春联;以及,深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的韩流作品在中国更为下沉的世界,并不易流行。简言之,中国市场需要的,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作品。以及,洗脑般的饭圈粉头模型,并不适合这里。
某些东西其实并未改变。如果你穿越到1033年的北宋汴京,可以在勾栏瓦舍处看到当时的偶像、体会当时的流行——唱词人,会把文人墨客写的词唱出来,而在1033年汴梁城的街头,你大概率会听到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在汴梁城,也会有高丽艺人,她们以异域风情的舞姿著称,却终归小众。而那些能够名扬天下的唱词人,往往依托于脍炙人口的作品——那些具备国民级属性的词,或顶流创
眼下,对于那些依然想造星的公司而言,需要做的是把目光从流量转移到作品本身——不是有韩流基因或日风基因的作品,而是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优质作品。
一个值得他们体悟的关键细节是:2020年,当苏轼展出现在故宫时,故宫出现一票难求。大量Z世代、00后穿着汉服或形态各异的二次元服装,涌入故宫,寄希望于蹭到这位北宋顶流的热度。而能够让苏轼持续火爆的,绝不仅仅是情怀二字,更绝非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