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重磅发声!坚决出清“空壳”“僵尸”企业!“真金白银”回
交易所等重大改革顺利落地,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推动上市公司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易会满指出,目前,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家数分别超过400家、1100家,A股战略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已近2200家,较三年前增加了约900家。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三年前的22.2%上升至31.8%;市值前10名的实体上市公司中,高科技行业公司已有4家,而三年前仅有1家。上市公司结构的不断优化,既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直接反映,也是资本市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
境内上市公司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易会满在会上指出,截至今年3月底,境内上市公司共4782家,总市值80.7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家数、市值与2018年底相比分别增长33.4%和85.3%。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2018年的近四成增长到目前的约半数,上市公司缴纳的税费,相当于全国税收收入的近1/4。
易会满表示,上市公司活力不断提升,经济增长“”作用持续强化。三年多来,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共实现再融资3.1万亿元,并购重组接近1万单次、交易金额5.5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债券融资3.5万亿元,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增量优化和存量重组,助推经济增长新动能进一步集聚。
证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
易会满指出,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仓占流通股的比重由三年前的17.6%增长至24.3%,我国资本市场日益成为居民财富和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引力场,投融资平衡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逐步成型。
另外,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正在加快形成。新《证券法》出台后,证监会相应完善了发行上市、融资重组、债券发行等制度规则,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办国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显著提升了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资本市场法治供给显著改善。三年来,共对上市公司移送稽查立案232家次,与之前三年相比增长82.7%;共有77家公司退市,是之前三年的6倍,资本市场吐故纳新的速度正在加快。第三,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
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4.4万亿
上市公司治理更加规范,规上企业“优等生”形象更加凸显。
易会满在会上表示,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4.4万亿元,较之前三年增长近50%。
另外,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整改完成率超七成,“清欠解保”取得明显成效;高比例质押的上市公司家数较最高峰减少2/3,股票质押风险不再是资本市场的重大隐患。2021年,近九成上市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1/4的公司披露ESG或社会责任报告,日益成为践行现代企业制度、回报社会的示范样板。
引导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
易会满指出,证监会将持续加大投资者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引导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积极回应利益相关者诉求,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表率。
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能力上。上市公司要继续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增强对股东的回报,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同时还应加强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关注,努力为员工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产品,为债权人提供更坚实的履约保障。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重组、重整等方式化解风险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重组、重整等方式稳定杠杆、化解风险也是易会满在会上提到的重点。
企业发展能力很大程度受制于风险控制能力。上市公司要努力练好内功,把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防范风险的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公司韧性。高债务、高杠杆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源之一,部分上市公司及大股东通过表内外、场内外、本外币等方式盲目融资加大杠杆,爆发风险、步入困局,教训极为深刻,必须引以为戒。
易会满表示,证监会将进一步提升风险监测和识别能力,推动信息共享,及早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同时,健全有效的债券融资约束机制,强化场内外股票质押融资业务一致性监管,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重组、重整等方式稳定杠杆、化解风险,推动上市公司稳健发展。
坚决出清“空壳”“僵尸”企业
易会满表示,对于主业萎缩、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企业,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坚决推动出清。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违背经济规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乱投资,业务多而不精、规模大而不强。有的因过度多元化、金融化导致主业空心化、脱实向虚,面临较大风险,给股东利益和市场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证监会将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规则,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稳健发展,着力提升发展的效率和效益。要坚持扶优限劣的监管导向,对于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头部企业,进一步支持其做优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于片面追求多元发展的,严格监管其并购重组和融资行为。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A股“出口关”已经畅通,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垃圾企业退市。
易会满表示,资本市场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坚定态度不会变。
资本市场在继续大力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同时,坚定不移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健康发展。目前,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3000家,家数占比约2/3,近年来新上市的公司中民企已占到八成以上。证监会将致力于为不同所有制企业打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股票、债券、基金、REITs、期货期权等多种工具更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推动优质民企融资提速扩面。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要“硬手段”+“软约束”
上市不仅仅是为了融资,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来完善治理、提升竞争能力,更好地回报股东和社会;上市绝不是“终点”,而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起点”。
易会满表示,近年来,财务造假、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双头”董事会治理僵局等乱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公司治理出了问题。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一方面要靠法治“硬手段”,推动制定《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相关方权责关系,促进形成规范、有效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靠“软约束”,倡导最佳实践,加强自律管理,发挥优秀公司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公司治理水平有更大提升。
进一步增强基础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适配性
易会满在会上表示,证监会将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基础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适配性,发挥好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创新的战略性作用,完善债券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机制,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增强创新能力,对企业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但总体仍不充分、不平衡,研发支出前100名的上市公司投入总额占到全部上市公司的近一半,很多公司创新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研发强度也有不小差距。证监会上市公司也要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利用好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各类工具,坚持守正创新,切实增强科技含量,成为原始创新和新兴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