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猎"的盛宴!打新机构抢筹

2021-09-05 16:11:08

  抱团加剧下,抢筹也颇为激烈。根据记者获得的一份具有详细报价时间的一家IPO企业报价单,数据

  显示,最后5分钟内报价密集涌入,集中低价,为争抢更多筹码,抱团机构以1~2分钱优势剔除掉其他边缘化机构。

  根据华西证券(9.920, -0.06, -0.60%)分析师统计,今年二季度网下机构投资者打新收益总额为703.14亿元,相较一季度打新收益414.25亿元,环比大涨69.74%。

  以今年前7个月注册制新股上市首日表现来看,178只采用询价方式定价的新股,其上市首日平均收盘涨幅达到270%。其中,中金辐照(21.180, 0.74, 3.62%)、科德数控(136.330, 2.53, 1.89%)等20家公司涨幅超过500%,甚至有读客文化(17.450, 0.40, 2.35%)与纳微科技(97.990, -0.99, -1.00%)两只新股涨幅超发行价19倍与12倍。

  有投行人士分析称,这与低价发行有关,即机构投资者对新股的“不看好”并非基于基本面研究,而是为了打新收益最大化。

  东方财富(31.280, -0.46, -1.45%)Choice数据显示,注册制新股整体市盈率随着时间推移持续下行。2020年8月注册制新股平均市盈率为61.02倍。2020年11月至次年1月新股平均市盈率在41~47倍之间徘徊。今年5月新股平均市盈率跌破30倍大关,7月已到23.45倍。

  从另一维度来看,新股首发市盈率相对行业平均市盈率也在下降。2020年12月至今年1月,注册制股票首发市盈率平均高于行业市盈率,今年2~4月首发市盈率平均为行业市盈率的“8折”,7月以来已降低至“6折”。个别上市公司首发市盈率为行业市盈率的2~3折。

  相比上述178只经历过询价的注册制新股,今年前7个月中有31只创业板注册制新股采用“直接定价”方式,它们上市发行市盈率平均为36.04倍,高于采用询价定价的新股(30倍)。而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仅为105%,大幅低于采用询价定价的新股(270%)。

  有深圳私募机构人士表示,不太关注新股基本面,主要追求新股短期无风险收益。记者注意到,今年前7个月采用询价方式的178只注册制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换手率高达74%,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而不是长期持有,与此相对,直接定价的31家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换手率仅为53%。这显示部分机构投资者具有非常明显的短期性、投机性特征。

  在持续“抑价”的背景下,IPO募资不足已逐渐成为常态。根据记者对东方财富Choice数据进行统计,2020年7月至今年7月在注册制下新上市的公司中,有54%家公司募资不达预期。其中,今年前7个月,该比例达到69%。

  记者获得一份于今年上市的某注册制新股网下报价单,其中有详细的报价时间。最终该公司发行价格确定为4.31元,逾8000个配售对象在4.1元~16.66元范围报价,4.34元以上的被列入“高价剔除”。

  数据显示,多达85%的配售对象集中在4.31元~4.34元区间,报价集中度较高,他们均在最后7分钟内提交报价,即当天时间14:53~15:00。在这期间,从申购资金规模来看,某合资公募基金、T资管、Y基金、H基金、B基金、G基金、J基金、P基金、Y私募的申购体量最大。

  在14:50~14:55有20家机构提交报价,若去掉该5分钟内3个最高报价,报价区间进一步收窄,为4.3~4.35元,仅相差5分钱。在这期间提交报价的有头部券商以及处在第二梯队的公募基金。

  上述提到申购体量较大的T资管、J基金、H基金、F基金、Y私募、浙江某百亿私募等244家询价机构报出4.33元。某合资公募基金、B基金、G基金、某头部券商、浙江另一家百亿私募等91家询价机构报出4.32元。Y基金、P基金、某大型商业银行旗下资管公司等14家询价机构报出4.31元。

下一篇:黄金掉价了
上一篇:投资策略:寻找确定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