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贝塔,赚估值提升的钱

2021-08-18 21:36:12

  这个行业似乎大家都羞于谈β,只谈α。我个人的观点是 β更重要。人生也是一样,进好学校,上来要的就是β。 好的行业,基本躺赢,跟赛道一样,所以比起自下而上研究个股,我更喜欢研究细分环节。

  打个比方,研究员推一个光刻胶个股,即便股票很牛,我最多买2%-3%,但如果说光刻胶产业链接下来非常好,我可能会配一揽子,权重就上去了,这个效应今年在锂上表现很明显,龙头理论上应该有阿尔法的,但实际上龙头是涨的最少的,公司资源禀赋最好,治理结构最好。 这就是典型的,盈利能力有α,但是股价表现并没有α。

  β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相互验证,市占率、战略,相互验证,大幅提高成功率,如果只盯住一个,其实挺危险的。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同行里也有自下而上挖个股很牛的,那不是我的风格。

  找到一两年翻倍的股票,从预期收益率上找,挺难的,这种股票需要巨大的预期差。要么盈利增速上远高于市场预期,要么估值能快速提升,要么有产业政策大的变革,要么某个业务上巨大突破……很难。

  后来我做了投资后发现,我们大部分时候赚的是估值的钱,但PE影响因素里只有盈利可跟踪,其它情绪、宏观等,都把握不住。以宏观为例,今年美国那么多经济学博士,聚在一起研究宏观数据,结果实际跟他们预期正好相反。可以说,我们是通过盯着盈利,来赚估值的钱。

  其实有人做过统计,成熟市场,赚盈利的钱概率很小,大部分还是赚估值的钱,背后聚焦的是盈利的变化,因为这是唯一能把握的维度。某种意义上,一两年的翻倍股并不难找,市场越来越聪明,很多东西提前了。市场背后反映的是对盈利预期的变化,而不是实际结果。

  除了一些特殊的核心资产做少部分配置外,大部分做卫星的成长类股票,我买的时候还是会设定目标价,不断寻找预期收益率高的品种。

  医生的成功很多是在失败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我觉得挺有道理,投资的成功其实也是这样。研究员时期我跟过一家有色公司,我过于关注阿尔法,认为这个公司有明显的盈利超预期,放量,它当时做的是铅锌锡三个品种,量的扩张的确很猛,但是锌价和锡价大跌,是没有想到的,行业贝塔看错了,没看到价格会出现大跌,甚至最终量的增长低于我们的预期,也就出现了量价双杀。 这个案例当中,我总结有两类公司要特别小心:第一,过于追求阿尔法,贝塔逻辑不顺。如果是周期股,产品价格高位慢慢下跌,即便量起的很猛,要提高警惕,胜率不高。 第二,业务多元化公司,关注矛盾点过多,研究难度增加。

下一篇:8月18日这30只个股被猛烈扫货(附名单)
上一篇:可能是电芯圈子里最懂周期的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