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作为长三角重要引擎,临港与大湾区如何联动发展?

2022-11-23 11:27:32

  电子、互联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周翔认为,两个区域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良性竞争,“这对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动力。”

  周翔同时提到临港新片区目前正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不管是在生命科技、物流供应链行业,还是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其实人工智能的运用已越来越多。”他认为,人工智能需要运用场景才能够快速发展,而不同的行业都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很多机会。

  周翔还对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贸易伙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长期以来,大湾区和东盟国家或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长三角则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以及欧盟的贸易量较大。

  “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疫情、地缘政治、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等因素,很多企业跟供应链、把生产基地的一部分转到了东盟国家,这也为大湾区,甚至长三角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带来很多新的机会,也为很多企业重新思考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带来一些思考。”周翔提到,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可以在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动上交流更多经验。

  周翔还提到了一点,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香港是一个自由经济体,“香港能为长三角很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融资活动,或者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带来很多帮助。”

  谈及产业、人才等竞争问题时,史陈骏在现场表示,“外界经常会比较长三角和大湾区,会比较上海、香港、深圳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大家很少去比较洛杉矶和纽约。”

  他的观点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全球经济的需求来看,我觉得对于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区域的容纳的能力是完全足够的。”史陈骏认为,全球的经济市场足够大,大到足以容纳两个区域协同发展。

  史陈骏指出,从海运的角度来看,大湾区和长三角两者的集装箱货柜吞吐量合计占全球1/3;从空运的角度来说,合计占了全球航空货运吞吐量的1/4;从GDP的角度来说,两者合计占全球GDP的1/15;从人口的角度来说,两个区域合计占了全球的1/40;从全球500强企业来看,两者本土合计正好占了500强企业的1/10。

  “两个区域合计在一起,在全球经济当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未来我觉得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相互之间的竞争。竞争一定会有,是良性的,更重要的还是协同。”史陈骏表示。

  史陈骏也谈到了双方的产业基础,从传统产业角度观察,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存在差异,“大湾区提供了更多的终端消费品,尤其是电子产品方面,而长三角更多地是提供工业中间品。”然而,从新兴产业来看,两大区域之间的区别已并不明晰,“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这些主流的新兴行业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交错。”

  史陈骏认为,企业的布局更是能反映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趋势。“以航运物流企业举例,它不会区分香港、上海,或者大湾区、长三角,对于贸易物流来说,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一定是以网来取胜,网点布局越全越充分,那么它在全球的竞争力越强,也当然就不会局限于一处或一个区域。”

  他认为,大型企业不管总部在哪里,它的业务在各个地方均有布局,“缺少任何一极的布局,对企业来说往往是有缺陷的。”而对新兴产业来说,产业链尤为重要,“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新兴产业的企业,可能成长初期会仅仅布局在一个地方,一旦成长壮大以后,它对于各个区域之间资源的相互调用是非常明显的。”在他看来,前述提到的江波龙是典型案例之一。

  周翔则提到一点,香港和上海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主要的航运物流中心,“我想香港的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还有长期以来形成的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专业人员众多,再加上跟国际的联系更深入。”但他强调,香港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一国两制”带来的政策上的优势。

  此外,他提到一点,“香港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交通也四通八达,东西方的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在国际化方面还会领先一些。”

  但从人才吸引来看,其个人的感受则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人才的竞争力上已经靠近香港,某些时候甚至超过香港。“比如说招收国际学者,包括每年的对于教职的招聘,我们已经在面临内地一些好的高校的竞争,我想这肯定也会延伸到其他行业。”

  史陈骏也谈到人才吸引,“一方面人才是自由流动的,另外一方面人才也会有一些偏好,可能在哪里读书或者在哪里出生,可能对一些区域有一些偏好,也会根据业务的需要会有流动,但是这个流动也是非常良性的。”

  尤其从高校人才来观察,史陈骏认为,此前大家普遍认为长三角超过珠三角,但从大湾区的角度来看,力量又非常均衡。“其实两个区域现在在教育方面,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科创潜力,都是旗鼓相当。”

下一篇:曼联宣布C罗离队
上一篇:石川镇召开2022年度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集中排查暨2022年度巩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