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牛股票(日本股票超中国)
日本股市市值超越A股多少个月后重返世界第二?
8月3日报道,中国A股市场在周四(8月2日)以暴跌收盘后,市值为6.09万亿美元,日本股市当日收盘市值为6.17万亿美元。世界第二、第三大股票市场的排名由此易位。美国目前仍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场,总市值略高于31万亿美元。
8月4日沪深两市早盘继续低开,随后宽幅震荡,临近尾盘再度跳水。截至收盘,沪指跌0.97%,深成指跌2.03%,创业板指跌1.89%。
中国A股市场在2014年11月超过日本,此后一直稳居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总市值在2015年6月曾飙升至10万亿美元。
策略师叶尚志(LinusYip)对此表示,“未来几个月,市场可能会继续在低位徘徊,但中国股市仍有可能复苏并重回世界第二,毕竟,经济基本面仍然稳定,在短期低迷之后,增长势头将恢复。”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也是A股市场市值下滑的因素之一,在过去六个月里,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已超过8%。
日本东证股价指数(TOPIX)2018年以来虽然下跌约4%,但由于日本央行继续购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以及许多公司公布强劲的盈利增长数据,该市场仍是亚洲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
1990年及2006年日本股市总市值是多少?
市值是一个浮动变化的概念,每一个交易日都是在变化的!日本股市市值到07年8月28日收盘时为47000亿美元,而中国沪深两市总市值为47200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截至到07年12月2日,美国股市总市值达到17.8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市值的29%!在07年9月份,这个数据为35%,在2001年的更是占全球总市值的52%!截止到07年9月底,港股总市值达20.05万亿港元,也是首次突破220万亿港元!
好累,不选我的可对不起我!
1986年日本股市总市值是多少?
当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在1989年最后一天破灭时,它标志着日本“增长奇迹”及其20多年海外商业快速扩张的终结,转而陷入一轮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时期,这是自二战以来日本遭遇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萧条。
一、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1989年是泡沫经济的极盛时期。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1988年日元汇率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与1971年固定汇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结果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或金融的措施使国内需求大增。
(1)由日元升值走向“扩大内需”。为了减轻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同时也迫于美国政府要求日元升值、开放市场、扩大内需及实现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强大压力,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从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的高潮。土地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机热,投资膨胀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迅猛扩张。
(2)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拉动“有效需求”膨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增速名列发达国家榜首,在经济一派繁荣的氛围笼罩下,企业和消费者变得更为自信、乐观,投机变得更富激情、大胆,东京的房地产与股市一并上涨不止。
(3)“流动性过剩”为股市“火上浇油”。一向保守的日本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缓慢展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80年代中后期这一进程加快,1985年日本开始放开存款利率。随着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业务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规模急剧膨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形成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为日本股市泡沫埋下了重大隐患。
二、日本经济泡沫的主要表现
1988——1989年,公司投资急剧膨胀。伴随高股价,新股票发行的快速升值,当银行在不动产方面寻找资金投向时,股票发行便成为公司融资的一个重要
(1)股价持续猛烈暴涨。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 1989年末收于38916点,四年间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并赶超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89年底股票总市值继续膨胀至896万亿日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
(2)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两大根本“支柱”。当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日本房地产价格也正在疯狂,不断上涨。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则上涨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而同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上涨却不足40倍,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不到20倍。1990年高峰期时,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巨幅升值,也严重刺激了日本人海外收购与海外投资热情。
1990年,随着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灭,日本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
三、泡沫经济对日本的沉重打击
1989年5月,政府紧缩其货币政策以抑制诸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折合2.07万亿美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
(1)银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在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银行始终是充满激情,并推波助澜,且从中大为受益。然而,双泡沫破灭的同时,日本银行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的报复与打击。股市暴跌,上市银行再融资受阻;房地产泡沫破灭,不动产贷款成为呆帐;企业效益徒降,银行不良资产剧增。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
(2)证券业出现空前萧条。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日经225指数一路直线下跌,几乎毫无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当欧美股市及新兴股市均纷纷上涨至历史新高时,而日经225指数却低收至13785点。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萧条。 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7607点。2006年底,当大多数欧美及新兴股市再次刷新历史新高时,日经股市才终于缓过气来,便勉强收在了近五年来的新高点17225点,与历史最高点38916点相比,却相去甚远,大致相差约21700点。
(3)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猛烈冲击。虚假的繁荣背后,其实是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受这一切后果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打击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投资信心严重受挫,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剧增,个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1%,而且就连这1.1%的增长也是日本政府累计10次动用财政手段刺激景气(“景气对策”总规模高达136万亿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才勉强获得的。由此可见,日本人要想再次见到80年代中后期平均5%的经济增长已是十分困难的了。
中国的股票数量多还是日本的股票数量多?
(前提是公开上市的股票)
不计香港台湾的话是日本多!中国上海深圳两地加起来大概1400多个,日本各主要市场加起来有4400个左右(还没计算三板市场和小地方的市场)。
日本如何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日本藩阀政府将以前自己在经济上“起死回生”的经验复制到了台湾。 欧洲多用毛织品,对樟脑丸的需求巨大,世界市场上60%的份额被日本三井公司垄断,为了获取暴利,日本商人将台湾的樟树砍伐殆尽。日本强迫让气候适合种植甘蔗的台湾种甘蔗,而台湾只能种植并压榨,蔗糖汁则被运到日本精炼,白糖要再从日本销往世界各地。滥采台湾的森林,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农民有田种植稻米,可让台湾人种植水稻,还是为了让日本人吃上廉价大米,台湾遭受双重榨取。大量树木被砍让日本赚一次,开垦出来的农田种水稻还让日本挣一次。台湾同时还得为所谓“文明开化”支付高昂代价,日本人修建铁路、港口、电站,价格高昂还不算,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日本更多、更大规模地掠夺台湾资源,它们绝不是为了造福于台湾人民。 后藤新平自1898年起任台湾总督府长官,因在台湾建立向日本输送利益的经济传送带有功而被封为“殖民地经营家”,他于1906年再出任“满铁”首任总裁,让他从台湾转战中国东北,就是为了让他复制其在台湾的“成功经验”。“满铁”表面上是中日合资公司,可日本政府一分钱都没掏,将从沙俄那里获得的属于中国的铁路及经营权,被他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变成了日本政府的“满铁”股份公司本金,同时在日本出售股票,让日本人在股东人数上超过中国。 铁路的进出口在大连港,铁路成为了港口的下游企业,铁路沿线的所有土地、矿产、森林,都变成了日本可支配的财产,“满铁”还继续中国东北修建铁路,可日本既无技术又无资金,日本钱从美国借,铁轨、火车头以及相关设备都由日本三井等从美国进,然后高价出售给“满铁”,满铁的巨大利润空间被挤压到只能维持现状的水平,账面上中国参股一半,可高级管理人员全部是日本人。“满铁”没有任何红利分给中国股东,将钱用于不断衍生、扩张上,不断开设出的新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只是雇佣更多的日本人。这些公司渗透到中国的更多经济领域中,所有的所谓“开发”,都是为了让低价的中国的大豆、煤炭、圆木等原材料,滚滚不断地流入日本;而中国从日本获得的都是高价的工业产品。 日俄战争后,日本能够独资在中国办的工厂,首先是火柴厂,因日本盛产木头和硫磺,有生产火柴的经验积累。一战前后纺织厂开始大举进军中国(照相馆和药店多是日本的间谍机构,药店上的仁丹广告牌,实际上是给军队指示大路方向的路牌)。日本明治初期的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有生丝、茶叶、瓷器。丝织业随着出口增加而发展,但后来丝织减少,棉纺增加。中国当时的纺织以农村的家庭作坊为主,土布无法与日本的机织布竞争,而且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人工费又只有日本的三或四分之一,与其将织好的布运到中国来销售,不如在中国建厂,就地销售。这样既可以绕过中国对进口成品的关税壁垒,还可以减少运输费,且日本人多地少,种植棉花导致棉田与稻田争地,结果造成日本粮食和棉花价格都高。日本因此改变策略,从英国进口纺织机,从美国、印度等地进口或采购中国棉花,此后日本不再种植棉花,需要的布则从中国进口。 在中国的上海、青岛、天津等,利润最稳定的日资企业就是纺织业,而向军队提供最多“捐款”的也是纺织企业。因纺织企业门槛并不高,中国民族资本建立的纺织厂与日本企业形成竞争之势,中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厂因此被日资视为眼中钉,面粉、榨油、碾米厂等都在日资企业的黑名单之中。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驻扎在上海的日本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引领日本军队向中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厂、面粉加工厂投弹。全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印刷厂-商务印书馆也在此时被炸毁。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各地的驻在人员,突然出现在各个关键经济部门,成为“接受大员”,“没收”中国的工厂。 中国经过甲午战争赔款、庚子赔款、1911年后的善后大借款,中国已经处于国家破产状态。为了表现所谓“大国风范”,中国从外国借钱来还债。战乱频繁让民不聊生,而社会动荡又造成腐败横行,正如曹汝霖所说:与外国签订的各种条约胡乱堆放在房间的角落里,没有人知道详细内容以及截止时期,只有日本人到了要获得利益的时候,拿着条约来找中国人谈的时候,才有人想起要找条约出来看。 高官对自己国家失去了信心,权力今天不用明天作废,他们有机会就要捞钱,甚至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战而屈之,谋之上”,日本比中国人更娴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用收买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蔑视中国人凡官必贪,从清朝末年开始,甘愿充当汉奸、卖国贼的人就不绝于后。日本人认为收买中国官员比直接打仗合算多了。他们或让中国军阀相互打,或在支持双方的同时,选择一个给日本输送利益最多的。在日本人看来,只要能亡了中国,这些付出都可以加倍回收。 比如曹汝霖,靠日本人“夸赞”进入北洋政府高层,他对日本的回报就是泄露内部机密,让日本人对北洋政府在某个事项上会如何出牌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利用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小钱,购买了开滦煤矿的股份,后来靠分红维持其在天津租界内的豪华生活。他同时还持有其他日本在华公司的股票,可“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打进长城内,东北、华北都成了日本的,日本哪还承认他的股东身份。 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日本领导人还继续强调“中日经济上相互依赖”,可他们抓住中国这个救生圈仅仅是为了让中国帮助他们摆脱已经深陷的经济漩涡。他们瞄准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绝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哪怕SONY之类的产品100%在中国制造,但各个零件在分头进入总装厂前,利润都被分散转移到了日本本土,中国只挣到了少的可怜的工人工资、工厂使用费、水电费和一点点税费。如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如此“世界经济一体化”,谁也离不开谁?!这与当年台湾农民为日本种大米、种甘蔗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