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巨头涨价、免税店护肤品价格跳水,“美丽行业”吹什么风
。
“比如说TF品牌的一款眼影,官方旗舰店的价格为750元,之前的代购价格基本稳定在450元左右。今年5月,国外商场折上折,降到了300多元,我就入手了一批货。结果现在货还没寄到国内呢,就又降了100多元,让我和顾客都很为难。”孟明表示。
至于价格持续下调的原因,她提到,近年因为疫情,游客减少且国际运费涨价,国外商场也有很多货卖不出去,就会选择降价。特别是如果要有新版了,商场会清仓甩旧版。
除此之外,近期美妆界又有一条新的低价渠道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同样享有政策红利的保税仓货源。除了购物平台上屡屡出现显眼的“保税仓发”标签,这类产品还出现在不少主播的带货直播中,价格甚至能低至旗舰店的2-3折。
“这类货源基本上是从各地的保税区仓库直接发货,同样享有税收等优惠政策,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常常会在付款时有一项‘进口税’。”孟明表示,保税仓商品同样有自己的渠道和政策,但价格的跳水同样和疫情有关。
“首先,我国保税仓化妆品大多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免税店,出境游急剧下降,会有大量库存流入消费能力强的中国;其次,我国保税仓重点区域上海、深圳等地今年都有疫情反扑,估计也导致了一些货品积压,商家为了周转资金、防止过期也会降价出货。”孟明解释道。
资料图:cdf海口市内免税店。王子谦 摄
“品牌调价很正常,特别是对于国际大牌来说,基本都是只涨不跌的。因为降价会对品牌主要消费者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会让他们认为产品‘不值那个钱’了。”从事美妆行业多年的程先生对
今年一季度,各大美妆巨头在中国或亚太市场的业绩普遍不太好看。资生堂集团一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跌了20.6%,爱茉莉太平洋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下滑了10%,雅诗兰黛集团亚太市场的销售额同比下滑3.91%。
“一边是原料价格上涨、货又卖不出去了,一边要维护是‘不能降价’的身段。矛盾之下,肯定得先涨价,因为涨价了才有空间‘降价’。”程先生说。
在刚刚过去的618购物节里,不少美妆品牌就在折扣力度上开始“血拼”:向来吝啬赠品的品牌在直播间中首次推出“买一瓶正装送一瓶正装”的促销;一向不打折的粉底液、保湿霜等产品的价格几乎腰斩,这种降价或者“变相降价”事实上正是美妆巨头们的妥协。
今年年初,宝洁品牌宣布,因疫情期间运输、材料、劳动力和其他成本的上升以及全球通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旗下十大品类产品全部提价。随后在其4月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宝洁净销售额同比增长了7%,这与涨价的举措有直接关联。
“总体看来,作为拉动国际美妆公司业绩的重要抓手,如何把握住中国消费者还是国际美妆公司们的共同目标。”业内普遍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