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世界进入两个石油体系
2021年,俄罗斯占欧盟天然气进口的45%,石油进口的27%和煤炭进口的46%。默克尔时期,德国为保障天然气供应,推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上马,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绕开乌克兰和波兰,把天然气输送到德国和欧洲。
即便在上世纪冷战时期,西欧也要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但是俄乌战争后,欧盟这次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要在能源领域“去俄罗斯化”。
在安全危机甚至核威慑下,欧盟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德国大幅增加了军备支出,瑞士也改变了中立立场。
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更具体也更坚决的能源独立路线图——《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最重要的一条是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欧盟要在2022年底前减少2/3的俄气进口,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德国的目标是,到今年年中俄油进口量减半,到今年年底俄油进口量降至零并且俄气进口量大约减半,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
德国计划203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给,其中2030年风光占比要达到80%,2035年要达到100%;光伏新增装机量发电从今年的7GW增加到2028年的20GW,陆上风电新增装机从今年的3GW增加到2027年的10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从今年的不到1GW增加到2030年的9GW。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列出的高耗能行业清单主要有以下8类:(1)采选类;(2)农副产品类;(3)纺织、木材、纸浆类;(4)石化和化工产品;(5)玻璃(2026, 2.00, 0.10%)、陶瓷、建材等非金属矿物制品;(6)钢铁;(7)有色金属;(8)电子元件、磁性和光学介质和蓄电池。欧洲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将经历成本冲击带来的份额转移。 第二,中国的出口和汇率。 过去两年,中国出口保持高景气,原因是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反复袭扰,中国在疫情中(奥密克戎之前)凭借行政化的防疫优势保持了供应链的完备性,出口份额提升,赚走了疫情红利。 奥密克戎之后,海外疫情持续缓和,全球供应链修复可能导致国内出口份额再度回落,但是俄乌战争分裂了全球石油定价体系,可能又给中国(和印度)带来能源密集型行业份额提升的新一轮红利。 疫情期间出口份额提升幅度较大的高耗能行业,主要有以下三类,如果中国能在两个石油体系之间长期赚差价,这些行业的全球份额还会继续提升。(1)医药和化工品,如药品、杂项化学产品、塑料(8925, -60.00, -0.67%)及其制品、有机化学品、鞣料涂料等;(2)机械和金属粗加工产品,如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贱金属工具、钢铁制品等;(3)整车和汽车零配件。
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经常账户盈余,支持了人民币的相对强势。虽然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均与美国背离,但在出口高景气的支持下,人民币汇率与中美利差出现了持续的背离。2年期中美利差已经倒挂,但汇率依然维持在6.3-6.4之间,上一次中美利差在这个水平是2018年11月,当时汇率已经连续贬值至接近破7。
另一方面,在两个石油体系之间赚差价,以及人民币扩大结算范围和提升避险属性地位后,对美元体系构成了挑战,又可能引来对中国的贸易和金融制裁。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和中美金融摩擦升级在未来可能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