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比较跟踪全球产业趋势
我大学从上海考到了北大,毕业之后先在实业工作了8年,从事的是无线通讯行业。当时我所在的公司还比较大,许多今天苹果产业链的龙头公司,都是我们的供应商。之后,无线通讯行业衰弱,手机也从功能机转向了智能机。在实业的8年经历,让我观察企业的时候,更多从实业视角出发,也深刻感知了产业周期巨大的力量。
之后我进入了私募基金从容投资,在那里覆盖过周期和成长行业的研究。2013年加入了华宝基金,2018年开始做基金经理。
我的投资框架比较均衡,从2018年管理的华宝高端制造基金归因分析看,产品收益主要来自个股选择,行业配置长期比较分散,包括化工、有色、机械、电子等都持有过,并不是只专注在几个行业,我也没有特别的行业偏好。
通常我的组合会持有6-8个行业,其中一半来自成长性行业,另一半来自偏周期性的行业。事实上, 我觉得不能用传统的行业分类视角看公司特点,有些公司归类为周期股,其实公司的本质是成长股。
我的个股集中度较为分散,通常重仓股也就5%的仓位,前十大占比基本不超过45%。除非在预期差特别大的情况下,我才把一个股票买成特别重的仓位。我在选股的时候,偏好哪些历史上证明过自己的龙头公司。 我区分龙头的标准,并不是市值在几百亿以上,而是看公司所在领域的市占率。
我入行是看电子行业的,养成了一个习惯,投资喜欢做跨国别区域的互动和比较。当年电子行业投资,就是要跟踪美国的产业发展。很多我们成长领域的投资,都已经在海外演绎过了。比如说现在的双碳产业,都已经在美国发生过了。
做成长股投资,看美国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代表大的产业趋势。我们看全球资本市场,港股、欧洲都是比较小的,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比较大,对我们有更多借鉴意义。 看美日资本市场的历史,就会看到许多大牛股都是依靠产业趋势带动的,通过理解产业转移的节奏,也能帮助我们找到大牛股。
回到我入行看的电子产业链,就经历了一轮大的产业链转移。今天,我们在许多科技产业链和全球发达国家同比,甚至在某些领域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 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的产业链转移,是未来A股3到5年两个比较大的投资方向,会不断有翻炒的机会。类似于过去10年的特斯拉,从汽车电动化到汽车智能化,会提供许多投资机会,也会和当年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大发展类似。
我拿今年的周期股为例,今年在二季度末三季度的时候,大家会发现许多周期品出现了淡季不淡的特征,库存迅速往下走,需求从终端调研看,也非常好。一些老的基金经理,可能很早就放弃了对周期股的关注,认为这些价格弹性的品种,只有短期的机会。
事实上,一些落在传统行业的周期股,今年需求很好是来自新兴的新能源行业。比如说工业硅主要是受益于多晶硅需求。传统行业的公司,找到了新兴产业需求下的第二或者第三增长曲线。我觉得伴随着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基金经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要打破原有的公司标签,许多传统行业公司也在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