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判断+估值判断=价格判断
我觉得把大类资产配置看做择时的观点,有一些偏颇。我觉得大类资产配置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战略资产配置,另一个是战术资产配置。 战略资产配置,是预先设定好的股票和债券比例,决定了组合最终的风险收益特征。比如说一个股债2:8配比的组合,一定和股债4:6配比的组合有差异。
再往下是战术资产配置,针对不同的经济周期,微调资产配置的组合,有些资产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组合在一起后能对冲掉波动。我觉得把资产配置定义为择时,并不是特别合理。对于我们来说,会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特征,去构建一个组合。其中,必须了解客户的约束条件。比如说有些客户要求每年都要正回报,这就是很重要的约束条件。我就会把过去各类资产的表现进行统计,测算出一个统计学上最优的股债配比。既能大概率完成客户每年获得正回报的要求,又能实现收益率的最大化。
在制定了大类资产配置的中枢后,我会做战术资产配置,基于中枢做一些上下偏离。 我的框架用得比较多的是两个条件:1)经济周期位置的判断,股票和债券两类资产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表现不同;2)估值水平的判断,对股债性价比做一些比较。一个是对价值的判断,另一个是对估值的判断,最终落实到价格的判断,形成我们的战术资产配置。在战术资产配置中,还需要对细分资产做判断,比如说股票中成长和价值的比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