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差和信息差,能否分别举两个案例?
先说认知差的案例。今年A股有一个行业:新能源运营商,存在很大的认知差。过去新能源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很差,属于一种依靠政府补贴的生意,但补贴不可能是永续的现金流,况且补贴并不稳定,带来企业的IRR回报率打折。前几年的补贴还在应收账款上挂着,公司的资本支出又很大,资产负债表恶化导致融资利率很容易升高就无法扩张。由于不属于好生意,市场会给运营商的净资产(PB)打折。
现在风电和光伏能够实现平价上网,就不需要再依靠补贴来获取现金流,能够实现稳定7%左右的IRR内部回报率,而且资产的“久期”大幅拉长。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下,就产生了认知差。大部分研究员还是带着过去的“有色眼镜”看公司,还是给很低的估值,我却认为估值要给2-3倍的PB,或者处于快速增长期,PEG 1~1.5倍。上一次我们亲历的一个大行业的估值重估现象就是物业股从地产股拆出来后,完全脱离了原有地产股的估值体系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家公司能够做别人做不了的生意,而且作为国有企业融资利率很低。我们看到类似的商业模式是IDC行业,这里面最优秀的公司是一家有国企钢铁背景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能拿指标,融资能力强,带来IRR的稳定,估值一直是溢价的。
在这个案例中,能看到基于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我愿意给比市场“投票”出来高得多的估值。我在做出这个判断前,也必须强迫自己多吸收市场意见,听了所有看多和看空人的观点,更清楚更坚定自己的认知差在哪里。
再说预期差的案例。这两年A股有一个医美行业的龙头公司,这个公司是典型大家对利润增速没有看对。这家公司业绩增速很快,大家会线性思维业绩增速会下滑,事实上反而是加速了。我们研究这家公司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基本面的预期差:1)这家公司产品的下沉,许多终端医院要用公司产品引流,今年还要加价才能拿到产品;2)国家打击非法医美机构,正品的产品会受益,特别是国货品牌。
放三年前,许多人脸上打美容针都不会用国货,但这几年出现明显的国产品牌风潮,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越来越有自信。我们看今年港股的国潮体育用品公司,业绩增长也非常快。于是我们看到,这个公司产品在过了导入期后,居然进入了加速期。市场预期业绩增速在60%左右,实际上可能是120%的业绩增速,对应要有10个亿的利润。光上半年可能就有4.3亿利润,而且三季度还是医美的旺季,公司天花板还没到。
我自己也有一个很深的认知, 行业没有见顶的时候,股价一般不会见顶。像当年的互联网金融,一旦政策反转,再加上当年打击配资被限制,行业都不存在了,股价必然暴跌,哪怕腰斩都不能抄底。为什么新能源车一直跌不深,就是行业远远没见顶,2021全年销量在不断上调。
最后简单说一下信息差,长期没有人能一直拥有信息差,而且要一直跟踪各种信息也非常累。我只是关注持仓公司的信息,为了有助于提高持股体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