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寻踪已久的小黑洞,成果发表于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官方消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以及欧空局的 Gaia 卫星数据,通过视向速度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据官方介绍,恒星级黑洞是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结。在宇宙中,质量小的恒星远远多于质量大的恒星;理论上,小质量恒星级黑洞的数目也应远多于大质量恒星级黑洞的数目。
然而观测结果并非如此。近 60 年来,传统 X 射线方法已经证认并测量了 20 余颗恒星级黑洞的质量,
▲ 左人们试图通过修改超新星爆炸理论来解释该质量间隙,也有研究认为超新星爆炸会更容易瓦解包含小质量黑洞的双星系统,从而导致了这一观测效应。尽管最近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观测揭示了在质量间隙内存在致密天体,但小质量黑洞是否可以存在于双星系统中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 LAMOST 的光谱数据和 Gaia 的天体测量数据,在双星系统 G3425 中发现了一例小质量恒星级黑洞。
在该双星系统中,可见星为一颗质量约为 2.7 倍太阳质量的红巨星,而光谱分解显示,除了红巨星的光谱外,G3425 中不包含来自其他成分的光谱,
▲ G3425 双星想象图,包含一颗可见的红巨星和一颗不可见的小质量恒星级黑洞。
G3425 的发现表明,科研人员还发现,G3425 系统的
▲ 视向速度数据拟合。天体测量数据拟合。G3425 与其他恒星级黑洞在质量 — 轨道周期分布的比较。
除了双星演化途径,研究人员猜测,甚至,G3425 的不可见天体可能仍然包含两颗小质量致密天体。在这种情况下,附论文链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