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可控核聚变进展加速 建议关注两个投资方向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7月以来,国内外在核聚变实验装置及材料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可控核聚变进展加速。该行建议关注如下两个投资方向:1)极端的反应环境对聚变装置结构材料提出了极高要求,我国在相关领域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超导材料是实现磁约束路线可控核聚变的重要一环,建议关注国内超导材料行业核聚变相关标的。
2023年8月6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在当天早些时候表示,该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国家点火装置的实验中重复实现了核聚变点火,从而产生了比2022年12月更高的核聚变能量产出。2022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其NIF装置点火成功,并实现了核聚变“净能量增益”,在理论上验证了核聚变商业化的可能性。此外,据中国科学报11月2日报道,近日全球最新、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JT-60SA成功点火。JT-60SA为日本和欧盟共同合作建造运行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在ITER运行前为世界上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装置。其点火运行将为ITER探索核聚变反应的最佳条件和参数,测试相关技术和操作要点做出贡献。
随相关技术突破及资本涌入,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按下加速键。
人类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和利用已有超过70年历史,而极端的工作环境要求使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发一直有着著名的“50年悖论”,但随着相关技术突破及资本涌入,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开始加速。根据CapitalIQ,2022年该领域成立的创业公司数量迅速攀升至近40家,仅2022年内就获得了约50亿美元的风投资金。同时,根据Keytone ventures预测,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2964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3951.4亿美元,CAGR为6.0%。而ChatGpt在今年横空出世,该行预计将对核聚变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在高维数据中寻得最优解的能力或显著缩短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开发周期。
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发展将为结构材料和超导材料带来投资机会。
严苛的反应环境对聚变装置结构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第一壁材料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瓶颈之一,2022年11月我国完成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此外,包层结构材料也是实现聚变可控的关键因素,目前包层结构材料主要有特钢以及相关复合材料等。同时,对于目前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主流磁约束路线,形成强大的磁场是实现其反应可控的前提,而超导材料是实现该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国在超导强磁场应用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超导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拥有深厚的壁垒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Conectus数据,2012年全球超导产品市场规模为51.9亿欧元,2020年达到64.6亿欧元,2022年预估该数字已达到68亿欧元,2012-2022年间CAGR达到2.7%。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加速,也将为相关材料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投资策略:建议关注如下两个投资方向:1)极端的反应环境对聚变装置结构材料提出了极高要求,我国在相关领域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关注ITER零部件配套商;2)超导材料是实现磁约束路线可控核聚变的重要一环,建议关注国内超导材料行业核聚变相关标的。
风险因素: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展不及预期,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不及预期,国际ITER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相关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商业资本后续投入不及预期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