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现状和未来(中国航天的现状)

2022-10-28 10:13:58

  中国航天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世纪以来,希望中国航天事业业有长足发展,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突飞猛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航天日设立六年来,更是取得了多方面的突出成绩,使中国的航天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若是要问对今年的中国航天发展有哪些期待,不如先看看过去六年的成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明白为什么说今年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有一个新节点!

  一.普及航天知识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海南大学具体承办。“中国航天日”自2016年设立以来,先后在北京、西安、哈尔滨、长沙、福州、南京六地成功举办主场活动,已成为“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凝聚航天力量”的重要和窗口。

  二、现实操作天宫二号任务顺利实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对接。和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的外观没有太大变化,但功能进行了系统升级:由验证技术的目标飞行器升级为了能供宇航员长期在太空中工作、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空间实验室。航天员,景海鹏和陈东搭乘神舟十一号到达天宫二号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太空实验工作。

  三、过去五年,中国航天加速创新发展。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2016年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

  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从北斗导航系统到“天眼工程”的高分专项,再到实践十三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为大家绘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撑的美好生活画卷:不论身在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帮你知天象;万米高空的飞机里上网、打电话也不再是梦想。

  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成就:

  1、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零的突破;

  2、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3、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首战告捷;

  4、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7月31日,我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5、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迈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航天技术的现状是怎样的?

  全球航天产业规模再创新高

  近年来,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驱动下,全球航天产业发展迎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靠国家包揽包办的发展模式已然发生改变,商业航天成为助推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生重要力量。全球著名的航天科技公司SpaceX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射、可重复利用火箭技术达成了航天史上的标志性成就,其推出星链宽带(专网通信)、卫星发射(卫星代工)以及商业载人航天和运载等新商业模式拓宽了航天产业全新应用场景。以SpaceX为代表商业航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新模式推动着世界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到2021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8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

  卫星产业占比过七成

  从全球航天产业构成情况来看,目前,全球航天产业的发展仍以卫星产业为主。2016年以来,全球卫星产业在航天产业中的占比超过70%,到2021年,全国卫星产业占航天产业的比重为72.3%;非卫星产业占比为27.7%。

  非卫星产业规模平稳增长

  具体到细分领域来看,目前,全球航天产业中非卫星产业收入主要包括70多个国家的军用和民用航天收入、欧洲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收入,以及围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与其他载人航天项目收入。

  据SIA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球航天领域非卫星产业收入规模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势头,2021年,全球非卫星产业收入规模为1070亿美元,同比增长6.3%。

  地面设备制造对卫星产业贡献最高

  在卫星产业领域,全球卫星产业主要包括卫星服务业、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以及地面设备制造业四大领域。其中卫星服务业以及地面设备制造业占比最高。卫星服务业包括大众通信消费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和对地观测服务。地面设备制造业包括卫星导航设备(GNSS)、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

  据SIA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球航天领域卫星产业收入规模保持震荡上行的发展势头,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规模为27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

  具体到卫星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随着全球地面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地面设备制造业逐渐取代卫星服务业,成为卫星产业第一大细分领域。2021年,全国地面设备制造业实现收入为1417亿美元,占卫星产业总收入的51%;卫星服务业实现收入为1180亿美元,占卫星产业总收入的42%。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前瞻与应用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11名中国航天员飞天名场面刷屏世界航天日,如今这些航天员现状如何?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而在2011年还赋予一层特殊含义,就是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上,也是联合国大会设定。从1961年东方1号发射成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宇宙飞船翱翔太空,环绕地球一周返回地面,实现了人类升天梦想。现在在探索浩瀚宇宙征途中,少不了中国人身影。

  中国航天成就取得很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出好多航天员。中国航天员有一只专业队伍,1998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航天大队,所有人全部都佼佼者。这次航天日上媒体刊登11位航天员照片,他们分别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洋,刘旺,张晓光,王亚平,陈冬。

  那段时间他们名字,经常出现在媒体报道,算是家喻户晓航天英雄。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领域的第1人,在太空上多次翻滚费俊龙,还有聂海胜两度登天。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三次飞天宇航员景海鹏。景海鹏这个成就,真不是一般人做到,打破人们对于航天员极限认知,中国首个女航天员刘洋等。

  杨利伟和翟志刚获得过航天英雄称号,其他9人,除了陈冬之外,都获得过英雄航天员的称号。这些都是对他们在航天事业上,做出贡献的肯定。

  现在他们有些人还继续活跃在中国航天事业上,有的人已经走上仕途。譬如景海鹏,目前被任命为31677部队副部队长。费俊龙2016年开始,不再担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其他一些人,有的人选择回归家庭,有的做了幕后。

  目前杨运伟,翟志高,刘伯明,费俊龙,景海鹏,聂海胜,都是少将少将军衔,张晓光、刘旺为大校军衔,陈东为上校军衔,王亚平和刘洋为中校军衔。

下一篇:海思的股票(海思光电股票)
上一篇:富士instaxminiEvo数模一次成像相机“机皇”预售,1799元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