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供给差异化,忽视短期景气度
我们要思考,这些极少数优秀的公司,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才能在更小的池子中发现他们。这种公司都能体现出很清晰的差异化竞争力,他们的经营理念、组织、企业文化都和其他公司不同,可以说他们是异类,才能成为我们要寻找的少数可持续成长企业。这就和你们看基金经理类似,这个基金经理在做市场大多数人没在做的事,他的理念和大家不同,做法和大家不一样,成为长期卓越的一份子可能性才更大。
我们的框架体系中,会更多从供给差异化和需求粘性的维度出发,选择子行业。有些行业的需求天然有比较强粘性,具备更强的定价能力,就是更好的商业模式,比如说白酒、互联网平台等。而类似于大宗商品这样的行业,需求粘性不高,核心PK的是成本和效率。
另一个维度是供给差异化。我们以新能源车产业链为例,由于电池和整车业务具备非常高的复杂度,所以电池的龙头企业和二线公司在产品性能、成本、盈利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二线企业想要追赶一线是非常困难的,能让龙头公司享受很高的市场份额以及超额的盈利能力。这就是电池行业自身的经济学特征决定的。
从中能看出,我们对子行业的选择,不是从景气度赛道的视角出发,而要看是否具备显著的差异化, 我们只会投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环节。相反,市场主流的投资都是围绕短期景气度变化来演绎的。如果从景气度角度出发,去年三季度至今,电动车需求高增长对于上游和中游的价格弹性品种拉动最大,股价表现也最好。可是从今年三季度往后看,有些环节的产能会释放,带来景气度的逆转,股价就会回调;另一些供给相对紧张的环节,景气度还能保持上行。
从这一点能看到,我们对子行业选择的逻辑,和市场完全不同。这并非我们一定要逆着市场逻辑去做投资,而是希望采用我们这套供给差异化的框架做子行业筛选。
具体到个股选择,我们着眼点也不是盯着今年或者明年的业绩增速多快,用PEG去看公司的性价比。我们的着眼点是,这个公司是否具备差异化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否能维持,未来产业链的演变会对竞争力产生什么影响,企业长期合理的回报在什么水平。同时,我们会看重这个组织是否具备适应性、进化能力、调整能力,在宏观环境变化、产业格局变迁过程中能否不断进步和成长。
我们投一个公司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清楚公司长期的竞争力,把握长期的确定性,并且愿意接受短期的不确定性。我可以买入一个短期几个季度景气度下行的公司,只要能确定是长期好的资产,并且有一个合适的价格。对于短期景气度的判断,我并没有超越市场的能力。
事实上,优秀的企业只有在短期景气度不太有利的时候,才能让我们用一个比较好的价格去买。 我们对投资的个股,有很强的耐心,愿意等上几个季度,直到公司的价值被市场发现。
许多人做行业选择上,会看重时代背景,你前面也提到要找“搭乘最快电梯”的公司,是不是找代表时代背景向上的企业?
但我们对子行业选择的角度,并不是从时代背景出发,还是回归到内在的经济学特征。比如说电动车这个行业,未来肯定有很好的成长性,那么在这个大行业中到底是买哪个环节呢?这就回归到我们的供给差异化角度,寻找能创造超额利润的领域。 如果是同质化竞争,无法维持一个长期的超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