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气、格局、估值选股
我一开始做投资是从新能源主题基金起步,这个基金新兴产业特征明显。去年10月我开始管理泛制造业基金,我把行业框定在4到5个,但仍然集中在新兴产业,其中新能源占比70%到90%,随着未来产品规模扩大,我的投资范围会更加宽泛。 我的自我定位是泛制造成长型选手,选股思路第一看景气,第二看格局,第三看估值。
大部分成长股选手,都是景气度优先。我们以从电动车和光伏角度的景气度为例,一个看行业销量数据,比如3月底中、欧、美电动车都是同比200%到300%的增长,然后看中游排产数据,还有一些价格指标,有时候也可以跟踪龙头销量预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五六月份时,我对投资组合中的光伏做了减持,而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车,因为我觉得光伏有点抢跑,2季度景气度很一般,不符合我景气度为先的配置思路。反观新能源车,3月开始从低点增幅环比提高,两个板块比较,我选择布局在新能源车更多,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研究在新能源细分领域里如何布局,首先评估未来半年到一年哪些环节可能成为主要矛盾。 对应景气度改善的最好指标是涨价预期。比如 当时选出的锂、隔膜、六氟磷酸锂,就是通过涨价预期体现较高的景气度,供需结构比较紧张。其次选择格局变好的环节,筛选出锂、六氟,铜箔、隔膜,磷酸铁锂,供需紧张,但这其中治理有瑕疵的我不太参与。
2019到2020年,下游的硅片大幅扩产,有一家公司市值从40-50亿成长到了400-500亿。新进入者翻了十倍的市值,体现了成功的效应,也带来更多公司进入硅片环境。 我就思考硅片产能扩张过程有没有受益环节,围绕这个逻辑找了三个公司:光伏炉子,热厂,功率电源,这些都是细分行业龙头,可以说是隐形冠军。
我对估值的容忍度比一般人高,但并不是无限高,因为我投资的主流赛道,光伏和电动车的渗透率都还比较低,估值是对预期收益率的动态评估。有些公司我觉得很贵卖掉了,还会涨一波,显然不少人的估值容忍度比我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