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开头垃圾短信防不胜防,三大运营商已推
上海市消保委已与这些短信内容繁杂,且存在假冒或混淆签名、设置消费陷阱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例如,部分短信假冒银行、知名商家等名义,以“账户异常”“低利率贷款”“积分到期”等为诱饵,诱导消费者点击链接,进而可能被不法商家套取个人信息、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链接到钓鱼网站给手机安装木马病毒。面对藏着坑害消费者的陷阱和黑洞的大量 106 垃圾短信,到底应该怎么办?上海市消保委做了专项调查:
为解决 106 短信乱象问题,上海市消保委自 2023 年起持续关注并积极推动相关工作。近期,上海市消保委与三大运营商总部在多轮诉前沟通后达成了共识。
上海市消保委的关于“发送 106 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要求得到了三大运营商的积极回应,他们均承诺:此外,三大运营商还承诺了多项改进措施。
中国移动表示,将严格审核企业资质,包括备案证明、相关责任人等信息,确保责任可追溯;并初步建立企业签名合规数据库,面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精准“短信免打扰”服务。
中国联通表示,将通过数字化技术校验签名登记与实际发送的一致性,上线端口“先登记,后发送”的系统级鉴权管控模式,严格审核并登记接入客户的资质证照文件,同时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并引入 AI 技术。
中国电信则表示,将强制要求企业进行短信签名及实名制信息登记,建立短信内容动态巡查机制,对不包含退订方式的短信内容“零容忍”,并采取主端口降速、关停等处置措施。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希望三大运营商能够加快推进标注规范企业名称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