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下城乡“一盘棋”——金川区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突破行动综述
徜徉金川大地,城与乡宛如一枝并蒂莲,花开两处各芬芳:城区内,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城市品质功能加速升级;乡村里,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大道如砥四通八达,一个个幸福新村正蓄势崛起。“现在我们农村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两样!”今年74岁、家住宁远堡镇白家嘴村的贾登年老人不由得感慨道。
金川区紧紧围绕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全力打造甘肃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把2022年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突破年,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突破行动,力争蹚出一条具有金川区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安居,才能乐业。老旧农宅改造,既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发展任务。
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三社村民姚兴根正在院子里收拾晾晒完的玉米粒。
上午时分,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三社村民姚兴根正在自家改建完的院子里收拾晾晒完的玉米粒。他一边将玉米粒扫堆一边说,“现在改建了新房,院子开阔平整,变了天随时都能迅速把谷物收回来,而且还改造了厕所、通了上下水,方便得很!”
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改建后的院落。
为持续提升村庄整体风貌水平,金川区通过财政支持与贷款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持农宅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分类进行改造提升与拆旧建新工作,对试点村改造提升旧宅的农户给予每户2万元补助;拆旧建新的农户给予每户2至2.5万元不等的补助,并享受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政策,极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G570公路沿线户整齐的二层小楼。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冬天没法入住,农民们调侃说:前面的楼房空,后面的平房自己住。今年,金川区投资2300多万元进行改造,重新设计水电暖,硬化道路。11月1日,住房条件改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金川区农村污水处理智慧运营管理平台。
金川区率先在甘肃省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以农村水污染物减排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城中村接城市污水管网,中心村建设污水处理站、全区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的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目前,全区23个行政村均已接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自2019年以来,全区先后投入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强短板项目资金3449.87万元,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连续多年把进村路建设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计划,实现了城乡道路一体化养护,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实施双湾镇小城镇集中供热建设项目,将城镇商住户、企事业单位全部纳入集中供热范围,极大改善了农村供暖条件。加大“城中村”水电气暖网的改造力度,实现水电气暖网与城市同网同源、互联互通。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持续推进“五清一改”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金川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称号,双湾镇成功创建甘肃省首个国家级卫生乡镇,陈家沟村获评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
村庄颜值高了,村民心里美了,一幅现代农村新画卷正在金川大地上徐徐展开。
这里是甘肃省首个“村居融合”试点。
中共金川区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宁远堡镇高崖子村联合委员会。
在金川区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挂着一块特殊的牌子:中共金川区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宁远堡镇高崖子村联合委员会。
金川区结合本区实际,探索“村居融合”治理模式,城乡公共服务逐步走向均等化,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
闫好英今年62岁,她既是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的居民,也是宁远堡镇高崖子村村民。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两个户口?户籍住址“双登记”解答了
金川区天源里社区区域化网格示意图。
金川区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对涉及“村居融合”改革的所有村民户籍簿进行换发,实行户籍住址“双登记”。同时完善居住证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确保非户籍常住人口完整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
“现在我享受的待遇和城里没有区别,社区还为我重新认定了低保等级,一个月比以前多拿100多元,心里暖洋洋的。”闫好英笑着说。
“村居融合”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权属政策不变,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村民在享受政策时存在城乡差别的,坚持从优从惠原则,农村一类低保标准和城市低保全额保障标准一致。
这几年,有力的公共服务保障让金川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将金昌市第三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大力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满足老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整合城乡体育设施资源,打造“10-15分钟健身圈”。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提升城乡居民出行的便捷度、满意度。
——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鼓励引导农村居民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积极构建农村居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扩面提标,将普通参保居民住院费用纳入医疗救助报销范畴,实现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均等化。
如今的金川区,以城带乡促乡村振兴,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无缝对接”,正以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域乡村振兴。
宁远堡镇龙景村四组村民刘玉花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早些年的时候,村里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小卖部经营状况每况愈下。“那几年情况不好的时候,一天只能卖几十块钱,温饱都是问题。”回想过去,刘玉花有些唏嘘。
近年来,随着龙景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为刘玉花的小卖部注入了新的生机。“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千块钱呢。”刘玉花一边整理着货架一边说。
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龙景山房”民宿。
龙景村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重点规划建设休闲体验、民俗生活、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块,开发乡土美食、探秘火星、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艺术家部落”“野狐湾研学”等旅游品牌,走出了以“特色农庄美食”“野狐湾农事体验”“潘家墩桃花园观光”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新路径。2019年,龙景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
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金川区城投公司投资250余万元,打造“乡韵龙景”系列品牌,在野狐湾景区周边建造“迷舍”“龙景山房”,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服务,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负责野狐湾景区运营的区城投公司总经理杨宏东向景区龙头舞起来,村庄经济活起来。
“村里除了拄拐杖的,大家都到野狐湾景区项目打工。目前,龙景村共有130多人吃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至少3万元。”龙景村支部书记王德胜自豪地说。
近年来,金川区依托“城市后花园”优势,整合城乡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先后建成古城葡萄观光采摘园、新华民俗文化园、大漠营盘休闲园等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城乡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的金川区,城乡风貌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基本相当的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金川样板”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