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人大矩阵式高质量推进基层单元建设
今年以来,余杭区人大紧跟省市人大决策部署,找准实践行动的坐标方位和跑道路径,把基层单元建设作为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夯实基层民主底色的“一号改革项目”,把建好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明确标准建好站、健全机制管好站、丰富载体用好站,实现代表联系选民、服务选民、推动重点难点工作全覆盖,全力构建代表监督圈、网格服务圈、共建共治圈,努力为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高地提供基层示范。
尽联心之真、尽协商之责、尽监督之效、尽促进之力、尽智治之能。余杭区充分认识到代表联络站是人大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也是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主阵地,为此连续4年持续发力,历经3次迭代升级,余杭区“总站+中心站+联络站”的“1+12+53”阵地架构更趋成熟。目前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位于首批省级特色小镇梦想小镇的区级代表联络总站已在建,投入资金预计超过1000万元。线上数字总站作为市级试点正同步推进,指挥协调、民意分析、基层单元、制度展陈等功能集成展现。在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下,12个镇街代表联络中心站全部“下楼出院”,作为基层单元培育对象,落脚特色小镇、公园、老街、行政中心等“高人气”位置,作为人大品牌“门店”精心打造,严格把关整体设计、展示内容、工作方式,标准化完善接待区、议事区、会议区、展示区功能区块。目前,最新一个在建的良渚代表联络中心站也在加紧进行内装修。其他各个联络站也以选区、村社或园区为单位科学精心安排,末梢触角贯通余杭全域。
余杭出台《关于发挥基层单元作用深化“两个联系”工作制度》,完善街道居民议事会成员、选区群众、“一府一委两院”班子成员、政府部门负责人、镇街科办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进站机制,推动基层单元从代表之家向社会大众开放。围绕审议、商议、评议建立“三议三见面”机制,人大常委会领导及各委办在常委会会前进站,就常委会议题听取意见建议,让基层民意直达常委会,今年以来常委会组成人员进站112人次。为打造好基层单元人大品牌“门店”,余杭规范化开展“四个一”活动,重点建设完善具有余杭辨识度的“余事找代表”“余事共商议”工作机制,并鼓励各基层镇街因地制宜加以创新实践。如余杭街道基层单元形成“禹事有担当”工作品牌,按“1+4+N”的模式设置站点,织密人大代表联络群众网络,联络中心站开展“禹事系列”,深化“服务群众”零距离,其中禹上稻乡联络站通过“圆桌畅聊”“草垛议事”等服务城北片8个村10000亩基浙江省农田走出新“稻路”。闲林街道基层单元形成了“林下”系列工作品牌,中泰街道基层单元形成了“泰和365”工作品牌,百丈镇基层单元形成了“心系百姓丈量民生”工作品牌,鸬鸟镇基层单元打造了“言鸬广开”“围鸬议事”工作品牌,径山镇基层单元打造了“代表掌上办公履职”+“群众扫码反馈民情”的智慧代表联络站,对民生政策导向、民生聚焦领域加以大数据算法提炼,瓶窑镇基层单元紧盯“一老一小幸福乡里共同体项目”,以“节点”为“考点”,顺利保障杭州市首家镇级“一老一小”项目建成落地,等等。通过规范化建设这“软的一手”,各个基层联络站将人大代表及居民议事会成员编组进站,每月、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在联络中心站开展选民接待活动,实现了常态化主题化接待和针对性实效性交办,更好地扛起了民生监督的政治责任,架起了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的“连心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