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 美联储的“阳谋”与“阴谋”
但是,有票委认为加25个基点还不够!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下称FOMC)在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在本次利率决议的投票上,全体票委以8-1的投票通过加息25个基点的决定。唯一投反对票的票委为圣路易斯联储行长布拉德,他认为美联储在本次会议上应加息50个基点,而非25个。
美联储政策声明表示,加息是由于通胀和新冠疫情等原因,“(美国)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持续加强。近几个月的就业增长强劲,失业率也大幅下降。通胀仍处于高位,反映出与新冠肺炎大流行相关的供需失衡、能源价格上涨和更广泛的价格压力。”
的确,这一次加息,与美国创40年来最高通(153.99, 1.16, 0.76%)胀水平密切相关。过去一年多来,强劲增长的消费需求与疫情下的供应链瓶颈推高了美国的通胀。
肉蛋奶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资,就在去年10月底时,美国某款牛肉已经涨到了每磅16.97美元(约合每公斤237元人民币),而在4个月前,这款牛肉价格还只售12美元/磅(约合每公斤166元人民币)。
今年初,就连美国“第一夫人”都在抱怨肉价太贵了!作为世界第一强国身居高位的人,是真的觉得吃不起肉了,还是作秀?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的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6.9%,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房价上涨也助推美国通胀升至几十年来高点,2月该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创40年新高。
房利美(0.805, 0.02, 2.03%)最新的全美住房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2个月,美国房价将上涨,另有14%和3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房价将下跌或保持不变。美国最大房地产信息网站Zillow则预测称,2022年美国房价或将提高16.4%。
而美国人的另一件生活必需品——石油,则让众多美国人感到生活糟糕透了。
而2月底俄乌冲突将全球资本市场卷入漩涡,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更如脱缰野马,一路向上狂飙,进一步推高了通胀水平。美国原油价格于当地时间3月4日再次飙升至每桶115.68美元,创十四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多家美媒报道,由于油价太高,不少德州人甚至选择驱车跨越美墨边境,前往油价更便宜的墨西哥加油。
高盛(345.38, 2.11, 0.61%)将2022年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预估从每桶98美元上调至135美元,并称最坏情况下可能飙升至175美元/桶。而美银、巴克莱银行等则纷纷抛出了油价将上涨至200美元/桶的可能性。
全球能源与食品价格不断飙升,推高了通胀。美国劳工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未经季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
——2月物价的大幅攀升主要受能源、住房和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能源价格在该月环比上涨3.5%,同比上涨25.6%,其中汽油价格环比上涨6.6%,为CPI贡献近1/3环比涨幅。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为2020年4月以来最大涨幅。而占CPI权重约三分之一的住房成本环比上涨0.5%,同比增长4.7%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之前,美国的通胀就已起飞。美联储加息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胀,而俄乌之战进一步助推美国通胀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受到严重打击,叠加能源成本的上升,美国实体经济也受到创伤;
媒体刚为发布“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假消息道歉没几天,美国又拿着所谓的“情报”称,俄罗斯会在2月16日攻打乌克兰。彼时,如此的虚假消息就连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都懵了,呼吁西方不要制造恐慌,并指出没有迫切的战争威胁。
当地时间3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公开讲线亿美元的额外军事援助,这使美国在过去一周内承诺对乌克兰的安全援助总额达到10亿美元。自拜登政府成立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总计已达20亿美元。根据白宫发布的声明,军事援助计划还包括反坦克导弹和更多美国已经开始提供的防御性武器。
有分析称,美国不断在俄乌问题上“煽风点火”,目的是加大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促使资金“回流”美国。
今年年初以来,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延续上升趋势,年初至3月17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2.48%。3月7日,美元指数盘中更是录得99.42,创2020年5月底以来的新高。由于美元指数是追踪美元兑一篮子六种主要货币表现的指数,
例如因俄乌冲突而走弱的欧元。另外,也有分析指出,美联储指数之所以连续走强,与美联储官员陆续释放鹰派信号有关,并导致美债利率加速上升。
媒体3月11日报道称,投资者以有纪录以来的最快速度逃离欧洲股市,在黄金和现金等被视为“避风港”的资产中需求庇护。
美国银行(42.9, -0.13, -0.30%)基于EPFR数据的报告称,全球范围内,投资者向黄金投入24亿美元,从股票中撤走14亿美元,从债券中撤出132亿美元。新兴市场债券也出现两年来最大规模的资金外流,金额为35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方在乌克兰动作频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挑拨俄欧关系,拉拢欧洲盟友,强化它们对美国的军事依赖。
莫斯科国立大学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研究基金会主任尤里·罗古列夫指出,一直以来,美国以提供安全保障为由,迫使欧盟服务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目的。对美国来说,乌克兰是进一步控制欧盟的绝佳工具。美国通过渲染俄罗斯军事威胁,持续维持东欧地区高度紧张的军事政治局势,从而牢牢地把欧盟捆绑在美国霸权的战车上。
除了军事上的利益,美国也在进行经济利益的争夺。由于其LNG产能增长迅速及LNG液化装置建设的不断提速,美国一直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 欧洲对于美国LNG出口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而拥有丰富天然气资源的俄罗斯则是美国在该地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随着俄乌局势的升级,美国拉上欧洲对俄罗斯进行的制裁也逐级加码,从太空到航空,再从金融到能源领域,欧洲的利益也随之被侵蚀。
以欧洲的能源供应为例,欧洲天然气供应的40%以上来自俄罗斯。2021年俄罗斯天然气(1.1, 0.00, 0.00%)对欧盟出口达1926亿立方米,占其出口总量的81%。
生生被拉着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如何保障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安全将成为欧洲的最大挑战。惠誉自然资源和能源项目高级总监马林申科(Dmitry Marinchenko)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欧洲国家很有可能偏向依赖LNG资源,包括美国LNG。
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农产品与金属出口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其石油产量占全球供应总量的10%。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计小麦出口量占全球约29%,合计玉米出口量占19%。另外,俄、乌两国葵花籽油出口量占全球大约80%。
为响应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的制裁行动,全球前两大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同时宣布,除食品、医疗和人道主义用品外,暂停所有进出俄罗斯的货物预订。此前,法国达飞轮船、德国赫伯罗特和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日本海洋网联船务公司已先后暂停俄罗斯货物的预订服务。据国际航运业分析机构Alphaliner的数据,这五家运营商总运力占全球市场的近60%。有市场人士预测,它们暂停对俄服务,将造成供应链困境加剧,船运费大幅上行
富国银行(51.42, -0.06, -0.12%)企业和投行业务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杰·布赖森(Jay Bryson)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包括我们在内的机构对通胀的预期都很高,如今,飞涨的大宗商品价格和俄乌冲突带来的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让通胀压力进一步升高。”
此前,因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称,基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SEC有权将其从交易所摘牌。包括百胜中国(44.45, 1.12, 2.58%)、再鼎医药、盛美(61.8, 2.43, 4.09%)半导体、和黄医药等这五家中国公司出现在预摘牌名单中,引发了中概股连续数日的暴跌。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外汇局国际司原司长管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对世界经济金融都有很大的溢出影响。应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实际上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加强形势的研判。”
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操作进入不同阶段,它的影响可能会逐步加大,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研判,做好预案,采取应对措施,
“就中国拿的美债而言,要看投资策略。”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外汇局国际司原司长管涛对记者表示,“如果投资策略是通过一买一卖赚差价,那么美联储加息、美债收益率上行,就意味着你持有的债券价格就会下跌。要是赚差价的话,做错了方向,就会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但是,如果你的投资策略是持有到期,美联储紧缩、美债收益率上行,则意味着你持有到期的话,收益率会更高。另外还有一块,你可能不仅是拿美债,还可能拿了一些权益类资产。那么,如果美联储紧缩,引发风险资产价格如美股的剧烈调整,你拿的美国权益类资产可能就会出现损失了。”
在管涛看来,每次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上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资本市场的表现。一是这次货币政策退出的力度跟上一次不一样,上次是渐进的退,这一次加息加得很快。二是这一次不但是美联储退出,其他的发达经济体央行也会退出,就是货币政策集体转向,那么对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影响或金融条件收紧影响跟上一次也不太一样。三是估值问题,上一次,即从2009年初到2014年开始缩减购债,美股也涨了五六年时间,但是这一次涨得比上一次还多,估值偏高的问题比上次更加突出。”
如果我们宽松、他们紧缩,这会对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走势带来影响。比方说,美联储紧缩,美债收益率上行,有可能会封堵中债收益率下行的空间,甚至会拉动中债收益率往上走。那么这意味着我们央行的货币政策要降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可能就会遇到传导问题。”
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凯西·博斯特扬奇(Kathy Bostjancic)则更加激进,他向记者表示,“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总共加息175个基点(注:若按25个基点/次计算,加息次数为7次),(在本轮加息周期末期)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2%以上。此外,美联储还可能在今年5月份开始缩表。
(1)在年内剩下的6次FOMC会议中,5次会议大概率都将加息25个基点,而3月15日的数据显示则为4次;
不少华尔街人士指出,在高企的通胀数据之外,地缘政治风险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带来了新挑战。
有媒体曾如此评述,美联储的“一小步”,对全球来说则是“一大步”。随着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周期开启,通常会发生什么呢?
回顾过去的40年,我们发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储共经历了6轮显著的加息周期。可以看到,美联储加息周期内
② 跟随美联储加息的步伐,日本1989年加息,房市、股市崩盘,银行业遭重创,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③ 1994年,美联储加息后,东南亚多国货币受国际游资投机攻击。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贬值,股市重创,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风暴随后扩散至整个东南亚。
④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技术兴起,科技/网络相关股票受追捧。1999年6月,美联储加息,流动性紧缩,股价巨幅回落,互联网泡沫于当年3月开始破裂。
⑤ 互联网泡沫危机后,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房地产繁荣,次级房贷开始资产证券化。2004年,美联储开始货币紧缩,两年后,次贷市场违约事件剧增。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迅速波及全球。
对此,花旗集团前全球外汇主管、深数宏观(DeepMacro)联合创始人兼CEO杰弗瑞·杨(Jeffrey Young)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了背后的逻辑:“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下,新兴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公司)发行了美元计价的债券,当美元利率上升时,
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因为疫情的影响,经济的恢复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他们跟美国的经济周期是存在差异的。
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集体转向,就可能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的压力。对于脆弱的新兴市场来讲,实际上受的溢出影响都很大。所以,这也是去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再发出预警,就是美联储的过快收缩货币政策有可能会加重新兴经济体经济恢复难度。”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者,美联储长期以来忽略了最关键的一项义务——美元作为本位货币,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公共产品,美联储需要在制定其货币政策时具备全球视角与包容性。
然而,从二战后至今,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始终都是基于一种内向性的视角。事实上,美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其对其他市场的影响极少被提及,美联储的政策长期单纯以美国国内金融指标为基础,只顾及美国的通胀和失业率,并不考虑对外围国家的溢出效应。这种内向性的视角在俄乌冲突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不确定性的当下,显得尤为明显。
幸运的是,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中美货币政策差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较为有限。近20年来中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表明,在中国货币政策松动的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对中国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低强度的,中国的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更多地是受自身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人民银行不久前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在通胀问题上,央行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