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多元解纷新机制助力优化法治营商
今年来,宿城区着力推动机制创新,构建“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多元解纷机制,矛盾化解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逐步显现,为辖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截至2022年7月,共计委派诉前调解案件34305件,结案32953件,调解成功11806件,诉前调解成功率35.83%,诉前分流率突破100%。
一是发挥法院解纷主体作用。注重人岗相适,培育熟悉业务、耐心细致、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驻院调解主干力量,确保“选准人、选对人”;注重建立分案机制,通过诉讼与非诉对接中心及时对案件进行“过滤”,确保“选准案、选对案”;注重人才氛围培育,针对调解流程、协议制作、沟通技巧等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宣传推荐先进典型,确保“有人调、乐于调”;注重“调解+速裁”机制对接,组建“调解员+速裁指导法官+书记员”速裁团队,确保调解合法性、权威性;充分发挥“宿解纷”平台服务诉前调解功能作用,实现在线流转、在线确认、在线送达、在线调解。
二是打造人民调解、公安调解解纷两翼。与司法局构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联合出台《关于选聘特邀律师参与诉前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统一聘用和管理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和行业性调解组织调解员,并分批次将聘请的61名律师组成专业调解团队,委派到法院常态化开展诉调对接工作;汇聚公安与法院化解矛盾纠纷合力,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公调诉调对接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将公安调解与法院司法确认衔接,给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上法律保险,该做法受到省市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提升乡贤、行业、行政、人大调解四轮驱动效应。出台《关于组织乡贤参与诉前调解的试点方案》《乡贤调解员选任办法》等文件,确保乡贤调解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建立金融和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室,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在特定领域的专业及行业自律监管权威性优势,确保调解合法性、合理性;促成14家行政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建立有机衔接、高效便捷的多元解纷机制,常态化开展诉前行政调解;施行人大调解驱动群众联络与普法宣传双向互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和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减震器”作用,着重化解民生类纠纷,持续完善区、乡镇、村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