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怎么干④:市场主体信心如何恢复

2022-07-14 09:58:38

  一盘回锅肉、一盘酸辣土豆丝、一盆西红柿鸡蛋汤加两碗米饭,在北京雍和宫大街某餐厅,这份双人套餐只需33.6元。“亏钱卖的,就为了吸引客人进店。”7月9日,餐厅经营者李芳兰再次见到

  2020年4月份,

  李芳兰所经营的餐厅,是不少市场主体遭遇的缩影。对此,旅游行业感受颇为深刻。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各省份发布跨省团队游“暂停”与“恢复”通知已超百余次,对行业信心冲击很大。

  “疫情多点散发,确实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经营。”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认为,如果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供给端和需求端就会不断改善,市场活力也会逐步恢复。党中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市场主体期待更加稳定的经营环境。

  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要求各地扶持政策应出尽出;5月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相关政策尽快落地,尽早对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等产生更大政策效应。

  与此同时,各地也出台形式多样的助企纾困政策。5月底,上海发布50条政策措施助企纾困,重振经济;7月份,深圳印发《关于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7月份,北京出台政策,提出落实降低服务业小微企业担保费率至0.5%、提高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首贷贴息比例至40%。

  胡麒牧认为,与前两年不同的是,今年受冲击最大的是产业端,而产业端又连着消费和就业。除了减税降费等政策,帮扶措施还应更直接地作用于产业端,利用市场化手段修复产业链。比如,产业上游有大量的国企央企,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通过提前为上下游释放订单需求、积极采购中小企业优质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稳定中小企业预期。

  胡麒牧认为,部分市场主体虽然短时间内信心不足,但决定我国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并不会因为疫情的短期冲击而丧失。比如,超大市场规模、完备工业门类、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下半年,既要以超常规手段稳住预期,稳定信心,又要注意精准帮扶,不搞大水漫灌,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在需求端,发补贴、发消费券见效最快。近日,北京市旅游消费券上线。平台数据显示,北京消费券上线小时内,京郊酒店量环比前一时段增长21倍。李芳兰告诉

  在供给端,汽车市场也迎来政策利好。7月7日,商务部等17部门发布《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破除新能源汽车市场地方保护,要求各地区不得设定本地新能源汽车车型备案目录,不得对新能源汽车产品销售及消费补贴设定不合理车辆参数指标。

下一篇:央行回应居民储蓄意愿上升
上一篇:停贷风波调查:业主停供多系无奈之举,解决困局需多方压实责任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