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逼空,无效!伦交所叫停“妖镍”!
镍价暴涨引发轩然大波。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取消所有当地时间3月8日凌晨0点或之后在场外交易和LME select屏幕交易系统执行的镍交易,并将推迟原定于2022年3月9日交割的所有现货镍合约交割。此前,
受外盘影响,截至3月8日下午收盘,沪镍多个合约涨停。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地缘事件持续发酵,俄镍出口受阻,镍价攀升存在动力。不过,在经历短期暴涨后,镍价再度大涨已脱离供需基本面,成为资本博弈的“游戏”。
“近两个交易日,伦镍出现极端走势,价格从约3万美元/吨一度拉涨至10万美元/吨以上,这难以归结为强基本面支撑。”中信期货有色分析师沈照明表示,伦镍或存在多头逼空现象,空头大幅爆仓致使价格直线抬升。
“新能源领域的镍消费增长虽快,但增长基数较低。去年12月,新能源电池的镍消费量为1.96万吨,不及镍消费总量的10%。随着高冰镍快速进入市场,数年内,硫酸镍需求将呈现比较充裕的供给。”汤明华分析称。
除了取消所有当地时间3月8日凌晨0点后的镍交易外,伦敦金属交易所当日还发布公告称,镍合约于伦敦时间3月8日8时15分起停牌。LME表示,其他合约将继续正常交易,但将受到密切关注。下一步,LME将积极规划镍市场的重新开放,并将尽快向市场公布机制。
上海期货交易所3月8日发布通知称,调整镍期货等品种相关合约交易手续费。自2022年3月10日交易(即3月9日晚夜盘)起,镍期货NI2204、NI2205、NI2206、NI2207、NI2208、NI2209合约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调整为60元/手。
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主管顾冯达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上发生重大亏损的事件接连不断,这些事件暴露出企业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的失灵、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企业而言,不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也要有风险转移与对冲的手段、工具和风险预案。
顾冯达进一步补充称,企业要加强对相关市场“游戏规则修改”和“规则解释权”等相关信息的了解,特别是极端情况下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引发的交易交割和资金风险等。
“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在操作上需要有极为缜密的专业方案以及执行方案的纪律性,避免把管理风险转为新的风险。”物产中大(5.230, -0.15, -2.79%)期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需要深入客观研究企业的风险敞口,确定企业的头寸需要参考的产量、产出时间、市场持仓量、比例、进出场的设计以及资金保障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期货、期权及场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避免出现集中交割、市场失衡以及资金断裂情况。
近期,受俄乌局势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猛烈波动,部分品种的波动幅度已创下或接近历史纪录。如布伦特原油价格日前触及139美元/桶,创近14年新高;LME镍价更是上演日内翻倍,一度突破10万美元/吨的历史极值。黄金、煤炭及不少农产品(5.660, -0.09, -1.57%)价格均波动加剧。
虽然俄乌两国的GDP体量在全球占比相对较小,但两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本次冲突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供给造成显著冲击。
具体看,俄罗斯原油产量约占全球原油消费量的13%,俄罗斯同时也是铝、镍、钯等金属供应大国;乌克兰的影响领域则以农产品为主,乌克兰小麦出口量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10%左右。
但是,对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股市走向,分析人士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聚焦于比较优势。如我国通胀压力远低于部分海外主要经济体,且拥有全球最大、相对较全的产业链,因此在全球资产波动过程中,经济及企业基本面的确定性更强。
广发证券(16.830, -0.62, -3.55%)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2022年“全球通胀压力加剧-海外货币政策收紧-海外流动性收敛”是宏观面的主要线索之一。近期,随着俄乌冲突发酵,原油价格上升速度高于预期,粮食价格上行也比较快。叠加疫情风险尚未消除,多重因素共同加剧了全球通胀的不确定性。
在郭磊看来,原油等大宗品价格与权益资产一方面存在正相关逻辑,即经济的继续修复同时映射在油价和权益市场上;另一方面,也存在负相关逻辑,即油价更多表征通胀压力的上升,导致权益市场担心的流动性预期收敛出现。
郭磊认为,从现实情况看,2021年下半年以来属于典型的“负相关时段”,表现为“通胀特征抬高了成长类资产的投资成本”。
华西证券(8.260, -0.30, -3.50%)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表示两次石油危机均加剧了美国经济的滞胀风险,美联储相应采取了收缩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水平等紧缩政策,一定程度上使得权益市场资金阶段性寻求避险。
在微观的企业盈利层面,原材料价格上涨虽能向下传导,但有时传导不畅会导致上下游企业盈利显著分化。此外,严峻的供应链问题也会影响企业盈利前景。
聚焦本次俄乌冲突,中金公司(37.850, -0.91, -2.35%)海外策略团队表示,冲突导致部分商品的供应受到冲击,原材料短缺可能对部分产业链产生影响,如汽车尾气催化剂所需的钯(俄罗斯钯金全球出口贸易量占全球的26%),以及半导体产业所需要的氖气(乌克兰是芯片制造激光器中氖气的主要生产国)等。
供应链的问题同样无法忽视。中金公司认为,目前已知且确定的是,俄乌港口封锁或运输不畅等导致的供应链扰动已经形成,而恰巧原本就因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持续扰动市场的供应冲击还未完全消退,短期供应链矛盾持续加大,也自然加剧了市场对未来全球范围内价格压力的担忧。
方正证券(6.660, -0.34, -4.86%)策略首席燕翔日前发布报告,回顾过去数十年全球周期股的行情表现,发现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中的美股,还是近十余年来的A股煤炭板块,在能源价格见顶后,即便后续能源价格呈“厂”字型走势,对应能源股股价也都很难再有超额收益。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汉锋表示,商品价格短期大涨及价格居于高位的潜在持续性,加剧了全球通胀风险,海外主要经济体下半年经济滑坡风险有所上升。但中国市场通胀整体可控、“稳增长”政策储备空间相对充足,伴随后续“稳增长”政策继续发力,经济增长前景可能逐步改善。
王汉锋强调,虽然短期地缘事件等因素导致的供应风险仍有可能继续发酵,加剧市场对全球经济滞胀的担心。但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具有全球最大、相对较全的产业链,只要中国继续谋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趋势不变,在全球供应风险中,中国就有可能会展现相对韧性。
李立峰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GDP增长目标在5.5%左右,预计后续房地产、新老基建、消费等领域的政策将密集出台,有助于构筑A股底部区间。中长期对A股市场不悲观,短期内“稳增长”主线仍是配置的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