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散户流失
为什么现在的生猪价不停地下跌
生猪和猪肉价格目前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养猪生产发展的政策,财政部的数据表明国家用于扶持发展养猪生产的资金投入达到150余亿元,资金支持几乎覆盖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母猪补贴、良种补贴、保险补贴、发展规模养殖补贴、治理养猪环境补贴、免疫补贴等,免征养殖(猪)企业所得税、明确发展规模养殖(猪)用地政策等,政府的扶持力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
但应该看到,自2008年以来,玉米、豆粕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截止八月末,全国平均及价格分别达每千克1.79元和4.40元,年内平均分别上涨1.56%和3.50%,不仅饲料价格上涨,几乎所有生产成本因素都不同幅度上涨。出栏猪成本普遍在12元/千克甚至以上,猪粮比价已经从传统的1:5.5增长到1:6.3左右,养猪生产的盈利能力已经减弱,市场风险(供过于求)在逐渐加大。
养猪生产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下滑,由于饲料原料涨价、猪无名高热和蓝耳病等影响,导致生猪出现新的周期性波动,猪贱伤农。在分析研究2007年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时,通常都认为,占我国生猪出栏数量约60%的散户饲养由于无法抵御2006年市场价格的冲击而退出了,因此造成了市场供应数量减少。同时也有相当多数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专家都认为,农村散户饲养是扩大疫病传播、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散户饲养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等原因。
农业部2008年6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规模养殖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6.9%,出栏增长17.6%。
导致2007年至今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在高价位上徘徊,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2006年发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引起中大猪以及母猪死亡,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养猪生产的整体水平下降,导致生猪出栏数量减少,发展养猪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发展养猪生产必须对猪病保持高度警觉,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尽管当前猪病流行相对比较平缓,但是潜在的危害,特别是混合感染、继发感染远没有消除。
现代养猪业必须是可控的,控制的难点在于机体自身免疫水平降低、多病原感染等。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是猪场经营管理的根本。
我们对全国养猪生产及价格动态监测项目周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统计样本中的181家种猪场2007年基础母猪存栏数较2006年上升30.91%,假设基础母猪和仔猪、育肥猪的数量关系不变,这种增长将直接转化为2008年的猪肉供给的增长。我们估计2007年基础母猪(能繁母猪)较2006年增长在30%以上。
我们把能拿到的全国48个种猪养殖企业的基础母猪存栏数量和育肥猪价格变化数据来分析,同农业部主管领导的公开发表数据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基础母猪是猪肉供给的发动机,在8-12个月的间隔内,是猪肉价格变化的领先指标。因此,我们也应该相信有关领导现在开始建议防范明年生猪放量过大,带来价格大幅下降的观点。
8月5日媒体的一则消息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媒体称:高盛斥2亿~3亿美元的巨资,在我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10余家养猪场。同时,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某养猪场30%的股份,并有意亟需投资6000万美元在天津的某农业集团。经调查,是总部设在江西的艾格菲国际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后,先后在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收购猪场,并不是高盛等国际投行的行为。 以后养猪散户还能养猪吗
最近养猪散户有点寒心,猪价很便宜,基本不挣钱。但经济规律就是供求关系使然,没人养了之后,猪价马上就会再涨起来,一涨养猪的人又会多起来,以此循环往复,这就是经济规律。。。 散户养殖是退出还是转型
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了乡镇政府强拆养殖户猪场的现象。而政府在补贴方面力度也越来越倾向于规模化的养殖户,可以说散户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养殖成本的控制是养猪盈利效益薄丰的最要指标,散养户的养殖成本一般要比规模养殖贵上一些。规模养殖场饲养周期短,瘦肉率高,抗病力强等,抗风险能力强,而这些都是小养殖户望尘莫及的。其次技术层面散户也是有很多的欠缺的,散养户没有专门的技术团队,也没有资金来完善和追紧新兴时代产品。最现实的就是今年很多散养因为资金断裂而退出养猪业。我们应该能感觉到散养户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挣扎的压力。因此单纯的走散养路线在各方面的压迫之下会越来越难。散养户如果想要或是还有能力留着这个行业转型恐怕是不得不走的道路,其实这个掌控权还在自己的手里。 生猪价格从过年来持续走低到底为何.什么时间再能升起来? 求专业人士分析.
猪流感 以后小散户还能养猪吗
如果场地允许是可以养的,价格周期曲线年。今年养猪的下半年还有希望吗
目前所有的信息判断应该价格会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估计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