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评级松绑将严重冲击债投机构?
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解到,取消强制评级对于一些投研能力强的机构冲击有限。在过去几年信用分层不明显的背景下,很多机构早已在内部加强了信用债的研究,投资决策上也以内部研究为主。但是,政策变化也对一些内部研究能力不足的机构提出了很大挑战,不少机构已经在逐步调整内部的风控体系,一线投研人员也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刘暮菡认为,取消强制评级要求是推进债券注册制的重要一环,对债券市场以及评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对信用评级结果的不合理使用,促使信用评级回归信用风险发现和预警的本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多发行人进入信用债市场。
“对于高资质主体而言,在后续发债时可能会因较高的市场认可度而选择不评级;对于中低资质主体而言,即便是取消了强制评级要求,在后续发债时大概率仍会选择评级,以更大程度上消除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取得投资者的信任,进而最终实现顺利融资。”中证鹏元研发高级董事袁荃荃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加强内部的信用研究团队建设,投资也是以内部的研究为主导。”上海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当然取消强制评级仍会对投研产生影响,比如今年以来,该公司把一些区域信用债的入库标准提升到了AAA级,一些优质企业如果发行过程中选择不评级,就需要把这些债券“手工入库”。
“我们做交易还是比较依赖评级,外部的研究报告和评级报告是我们初步筛选信用债标的的重要方式。”王生表示,目前该公司并没有完善的信用研究团队,部门仅有的一些研究人员也只能对重点标的进行覆盖,深入研究很难实现。
“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失去了外部评级的参考,必然对内部评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取消外部评级会加大投资者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成本,有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不恰当的投资决策。”袁荃荃表示,事实上,外评评级分析师通过现场调研和访谈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发行主体的优劣势和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评级报告无疑具备很大的信息价值。尽管外部评级在风险揭示的及时性上有不足,但不可否认其仍然为投资者提供了认识发行主体的有效渠道。
因此,新政后,投资者群体普遍将面临信息成本加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投研能力一般、尚未建立完善内评体系的中小型投资机构而言,其本身对外部评级的依赖度就很高,取消外部评级要求后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困难更多。
刘暮菡也表示,从取消强制评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看,未来几年将是评级市场需求的重塑期,评级机构转型期和洗牌期。随着评级行业发展逐步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短期来看评级机构可能在收入、评级技术改进等方面都有一定压力。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以及各项配套指引的完善,评级机构的生存发展更取决于投资人的认可,会更加重视‘声誉机制’,这有助于整个行业更加重视评级质量和产品服务,形成良性的行业竞争,推动评级行业在评级方法、模型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更好的发挥风险揭示及定价功能,满足资本市场信用服务新需求,从而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刘暮菡表示。
刘暮菡认为,新的发展环境对于评级机构多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暮菡举例说,评级技术方面,要进一步加快评级技术体系的改进,切实有效提高评级结果区分度。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评级预警能力。
袁荃荃也认为,未来评级机构需要全方面加强和完善自身,包括:强化合规建设,提升自身评级独立性;加强评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评级技术;加大科技化投入,提升预警能力;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人才培养与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从长远来看,如果评级行业能够借此不断提升内控合规水平,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评级水平,增强评级质量,重塑市场秩序,进而最终提高评级行业的整体公信力,市场对评级的需求还是比较强。”袁荃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