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股什么时候有行情
医药股的最近行情!!!
医药板块在这次启动的行情中,并没有出现板块轮动,基本是普涨格局,建议关注和医改有关的股票,以及一些医药龙头,比如同仁堂,云南白药,华北制药,浙江医药,仁和药业,吉林敖东 医药股大跌,还能反弹吗
第一,医药股下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涨多了。比如片仔癀今年以来大涨84.87%,市盈率高达78倍;恒瑞医药今年以来上涨38.33%,市盈率高达81倍;智飞生物今年以来大涨62.45%,市盈率高达116倍。业绩再怎么持续稳健增长,短期内股价大涨,估值动辄超过80倍,放在哪个市场也受不住如此高的估值。实际上,在今年的弱市行情中,医药股成为涨势最猛的板块,不少机构资金后期被迫追高买入医药股,一旦有部分资金提前出货,医药股便会如惊弓之鸟,顷刻崩塌。投资不仅仅是讲究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也不仅仅是讲究估值便宜,一旦业绩增长速度匹配不上估值提升的水平,投资性价比就会迅速降低。
第二,医药股接连上涨,一般都是在市场主力资金处于防御的状态下。也就是说,投资者整体上对后市是比较谨慎的,所以到业绩稳健增长的医药股里面去“御寒”。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是医药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最大逻辑。正因为谁都知道医药股未来会有大行情,投资者集体性形成了对医药股的乐观预期,这也决定了医药股的估值很难低于30倍。但当医药股大涨之后,估值不再便宜,弱市行情中的资金极易产生“战略瓦解”,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有机构资金落袋为安,由此引发医药股的调整。
第三,从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来看,有些股票的估值中枢是“原地踏步”,涨了之后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有水平。医药股的整体估值中枢肯定是随着业绩稳定持续增长不断抬升的,只不过中间会有调整。医药股昨日开始的调整,恐怕不会短期内结束,毕竟动辄80倍以上的市盈率,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尤其是龙头医药股达到如此高的估值水平,泡沫的挤压需要一段时间。在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具有原研药研发实力的药企、有独 家品种的中药企业、具有强大渠道铺设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医药流通企业,股价还是会不断创出新高。但经过这波普涨后,很多医药股都需要经历估值调整,医药股的分化会越来越明显,可能股价能持续创新高的将是极少数医药股。
第四,这波医药股上涨的过程中,越到后期,很多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其实都在担忧是否会出现一波剧烈调整,但投资者会经受不住医药股一路上涨的诱惑,或者抵制不住客户的压力,最后在高位冲了进来,这只能说是人性的贪婪使然。很多投资者在医药股上涨的早期不敢买,反而到了这波上涨的后期“勇敢”地冲了进来,不是他们不知道风险,只不过实在是忍受不了错失医药股一路上涨的痛苦,最终很可能高位被套。这样的案例,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在周期股上也发生过,不少投资者忍受不了错失银行、保险股的行情而冲了进来,结果今年以来银行、保险和地产等周期股调整明显,套牢了一批投资者。历史一再反复上演,要避免这种悲剧,唯有把“追求投资性价比”牢记在心,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 医药股现在全线飘红,大概能够持续多久
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 不是不知道能涨多少点 而是一旦大多数人都知道以后怎么走 这个市场就没玩的意思 炒股是孤独寂寞的 医药股在一年中什么时间买比较合适
理论上春秋两季是人容易得病的季节,医药行业利润会增加。实际上无规律可循。 现在的行情什么时候才会好转
大盘颠簸前行 年线只是驿站 在大盘蓝筹股的集体躁动之下,上证综指顺利跨过年线。年线之争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在站上年线之后,又面临下一个迷茫——继续向前走,还是歇歇脚,抑或是就此止步时值四月中旬,恰逢数据密集周。宏观数据、上市公司业绩的密集公布,正如“乱花渐欲迷人眼”,众多数据和观点中,需要对攻克年线之后的大盘有清醒的认识。从目前阶段来说,年线并不是终点线,而只是行情的中间驿站。 行情驱动力在增强 在市场众多观点之中,分歧主要在于经济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但对证券市场而言,经济复苏的争议不会使刚刚确立主升浪的行情产生摇摆,只能让大盘在前行中震荡,震荡中前行。 从行情的两大驱动力分析。首先,政策驱动力仍然存在,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呼之欲出。目前金融危机仍然如魔咒般困扰全球经济,为了尽早摆脱魔咒,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之后,各与会经济体相继出台了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以日本最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最受人瞩目。反观中国经济,一季度系列经济数据近期相继披露,其中出口数据让投资者备受鼓舞。受到环比数据大幅增长的数据,信心得以提振。但管理层仍然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尚难称彻底好转。高层表态将根据经济形势制定新的应对方案。这表明摇摆不定的经济数据,将刺激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另一方面,跨越年线的主要驱动来自大盘蓝筹股,这部分群体的雄起会带动市场走向新的阶段。在近日行情上,金融、煤炭、汽车等轮番启动,带动指数的快速上行。这方面的驱动力不会轻易消失。即使对于经济复苏仍有争议,但受益于前期经济政策的上市公司业绩好转已经在不断体现,包括水泥、机械等,业绩传导会让前期仅仅是流动性和政策驱动的行情转向业绩驱动。这赋予行情更多的生命力。 及时回避局部去泡沫化集中的两大板块 冷静分析一下,大盘冲击年线的成功似乎和很多投资者无关,其关键在于“二八现象”的出现,导致典型的“赚了指数不赚钱”。在大盘冲击新高的同时,必须关注市场的局部去泡沫化。这种局部去泡沫化集中在两大板块:一是过热的题材型炒作被打回原形的风险。从目前新能源热点来看,虽然此主题投资立足中长期,仍有持续性和生命力,但需提防过快过猛的集中式炒作带来的股价透支。如多晶硅价格,自去年11月以来,多晶硅现货价格从每公斤400美元的高位狂泻不已,短短五个月中就跌破了每公斤100美元,且仍没有回稳迹象。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前景长期向好,但自由竞争下,多晶硅行业暴利已经一去不返。国内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多晶硅,鱼目混珠现象突出。精工科技已公告控股企业精工绍兴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多晶硅片产品一季度销售形势仍然疲软。另一个集中的去泡沫的板块将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业绩大幅下挫板块,即产品出口比重较大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有可能存在一季度季报的冲击。 从政策导向上来说,投资刺激在转向消费刺激。据媒体报道,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将偏向民生和消费,医药、农业、新能源、房地产、银行、家用电器、汽车、纺织、电子信息等九大板块可能因此受益。 医药行业,现在怎么样,今年还可以买入吗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旺盛 龙头企业集中度提升迎红利
2018年Q3医药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回归常态
对249家医药上市公司进行数据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1.70%、24.55%、22.20%,收入增速较上半年持平,利润增速较上半年有所下降。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速较2017年全年均进一步提升,处在近5年的高位水平。分季度来看,医药上市公司2018Q3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18%、19.02%、15.37%,利润增速回归常态,较2018Q1有所放缓,较2018Q2基本持平。
9月医药制造业稳健增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医药制造业2018年1-9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03.7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润总额2305.9亿元,同比增长11.5%,同期医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润增速分别为21.79%、20.14%。
分季度来看,医药制造业2018年7-9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26.4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润总额720.2亿元,同比增长5.7%。同期医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润增速分别为21.23%、9.46%,高于医药制造业整体。
从医药行业来看,国内老龄化、消费升级等带动医药行业的需求市场不断旺盛,且对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医药行业已经进入新的景气周期,这个新的景气周期将以创新品种、优质品种、优质企业为主导。
目前政策导向清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医药政策调控下,产业结构趋向优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强者恒强。
未来医药行业将在存量市场的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带来的行业的增量发展中稳步前行,龙头企业在医药行业整体保持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有望享受集中度提升带来的红利,保持高于医药制造业整体的业绩增速。
细分子板块业绩分化明显,龙头企业表现亮眼
化学原料药板块Q3受部分产品降价等因素影响拖累业绩增速:化学制剂板块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0.03%、22.72%、20.03%。分季度来看,2018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97%、24.25%、18.49%,延续了上半年较快的业绩增速水平,较2017年明显改善。长期来看,随着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优化药品审评审批、集中采购等政策逐步推进,龙头药企有望享受政策红利,凭借研发优势、渠道优势等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制剂行业集中度水平,带动化学制剂板块整体增速进一步提升。
化学制剂板块业绩持续快速增长
化学制剂板块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0.03%、22.72%、20.03%。分季度来看,2018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97%、24.25%、18.49%,延续了上半年较快的业绩增速水平,较2017年明显改善。长期来看,随着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优化药品审评审批、集中采购等政策逐步推进,龙头药企有望享受政策红利,凭借研发优势、渠道优势等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制剂行业集中度水平,带动化学制剂板块整体增速进一步提升。
生物制品板块业绩增速Q3有所下降,看好中长期发展
生物制品板块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5.72%、46.83%、44.87%;分季度来看,2018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7.30%、25.07%、29.79%。短期来看,受狂苗事件、渠道库存调整、辅助用药医保严控等因素影响,生物制品企业Q3业绩增速较2018H1有所下降。长期来看,在生物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单抗药等临床价值高的优质靶向药有望持续享受政策红利,加速上市并具有良好的进口替代空间,前景广阔。
医疗服务板块整体表现亮眼,业绩持续高增长
医疗服务板块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6.90%、47.60%、48.51%。分季度来看,2018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7.38%、29.58%、37.83%,利润端同比增速较2018H1有所回落,但扣非净利润仍保持高速增长。医疗服务板块业绩表现靓丽,一方面,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龙头企业保持较强内生性增长的同时凭借外延式收购贡献业绩弹性;另一方面,CRO企业受益于CRO行业回暖、一致性评价政策推进带来订单放量等因素影响,业绩同比快速增长。医疗器械板块业绩分化明显,龙头表现靓丽:医疗器械板块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2.38%、26.63%、25.54%。分季度来看,2018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23%、25.89%、25.43%,医疗器械板块整体延续2018H1较快增长的态势。医疗器械板块业绩分化明显,乐普医疗、欧普康视等龙头企业在细分领域竞争优势明显,叠加外延式收购等因素,业绩维持高速增长。
医药商业板块龙头企业持续受益于集中度提升、处方外流等政策红利
医药商业板块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7.72%、19.75%、14.05%,维持稳健增长。分季度来看,2018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19%、26.79%、7.33%,扣非净利润增速较2018H1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部分上市公司工业板块业务短期业务调整、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等因素带来的短期扰动。一方面,医药批发企业2017年以来受“两票制”实施影响,调拨业务同比大幅减少,导致业绩增速有所放缓,长期来看,批发龙头企业有望凭借规模优势、终端覆盖能力强等竞争优势占据更多存量市场份额,提升行业集中度水平;另一方面,医药零售企业凭借资本优势保持较快的门店扩张速度,叠加处方外流、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等医改政策影响,药品零售连锁化率、龙头企业销售额占比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中药板块整体业绩增长稳健,OTC企业维持较快业绩增速
中药板块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8.23%、12.80%、10.23%。分季度来看,2018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74%、8.83%、7.39%,同比增速较2018Q1有所回落,较2018Q2基本持平。一方面,片仔癀、济川药业等品牌OTC企业业绩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受安全性、有效性等因素影响,面临长期业绩下行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