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存在固态内核,中国科大最新发现首次确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日宣布,该校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洞察号探测器记录的火震数据,北京时间 9 月 3 日,该成果发表于
▲ 火星深部结构示意图。白灰色区域为研究中利用洞察号数据检测发现的固态内核
火星作为太阳系内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类地行星,一直是行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深空探测的核心目标之一。
对行星深部结构的探测向来充满挑战:以人类最熟悉的地球为例,科学家直到 1936 年才通过地震波首次推测内核的存在,而彻底确认固态内核存在竟耗时近半个世纪,至 1980 年代才完成。相比之下,对火星内部结构的探索难度更大,为突破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火震阵列分析方法,通过对 23 个信噪比较高的火震事件数据的分析,成功提取出穿过火星核的关键震相,如在地表反射的 PKPPKP和在核幔边界反射的 PKKP。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实际观测到的 PKKP 到时,较当前仅考虑液态核的火星速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提前了 50 至 200 秒。地震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因此,这一差异表明,
▲ PKKP, PKiKP 震相的射线路径和研究利用到的火震
在进一步分析中,研究团队首次在火震数据中识别出被视为“固态内核标志”的 PKiKP 震相信号。这一发现为火星存在固态内核提供了证据。结合不同火核震相,
▲ 地球和火星深部结构对比示意图
同时,火震数据显示,火星外核与内核之间存在约 30% 的波速跳变和约 7% 的密度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内核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反映出,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证实了火星与地球相似的核幔分异结构。研究团队创新发展的火星地震学方法,为未来探月等任务中利用地震学方法探测月球等星体深部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在行星内部结构探测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彰显了我国在行星科学与地球物理交叉研究中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慧星为的第一附论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