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等质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中等质量黑洞是一个宇宙谜团,其存在和形成机制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近日发表在
黑洞的分类
黑洞的密度都很高,甚至光也无法逃脱它们的引力,但天文学家根据这些天体的质量,宏观地划分为恒星型、中等质量和超大质量。
恒星型黑洞质量至少是太阳的 20 倍,恒星耗尽燃料,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到自身内部而形成的:它们代表了最轻的黑洞类型,天文学家对其形成过程已经有了清晰的理论认识。
超大质量型黑洞质量是太阳的数百万或数十亿倍。据信,每个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2019 年,借助事件地平线望远镜,天文学家首次获得了其中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直接图像。
GSSI 研究人员解释说:
中等质量黑洞很难被观测到。目前的观测极限无法让我们判断质量在 1000 至 10000 倍太阳质量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群体,而且其形成机制方面也让科学家们感到头疼。探索中等质量黑洞我们已经建立了新的计算机模型,可以模拟这些神秘天体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这种 IMBH 可以通过三种因素的复杂组合在星团中形成:这项研究还假设了中间黑洞诞生后的情况:它们通过复杂的引力相互作用,或由于一种被称为相对论反冲的过程而被甩出自己的星团,从而阻止了它们的进一步生长。
描述的是 DRAGON-II 模拟计算出的模拟恒星簇。橙色和黄色圆点代表类太阳恒星,蓝色圆点代表质量为太阳质量 20 到 300 倍的恒星。中心的白色大物体代表一颗质量约为 350 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它很快就会坍缩形成一个中等质量的黑洞。附上论文参考地址:
Manuel Arca Sedda, Albrecht W H Kamlah, Rainer Spurzem, Francesco Paolo Rizzuto, Thorsten Naab, Mirek Giersz, Peter Berczik, The dragon-II simulations – II. Formation mechanisms, mass, and spin of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s in star clusters with up to 1 million sta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ume 526, Issue 1, November 2023, Pages 42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