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把工厂建到欧洲?中国车企的海外“本土化”挑战
称,比亚迪将投资10亿美元赴印度建厂,生产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消息一出,比亚迪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迎难而上”。然而印媒《经济时报》在7月22日曝出,印度监管部门已经以“投资安全”为由拒绝了这笔投资。频出,本地化趋势愈发明显。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运营总监张彬在接受
不过他强调,即便如此,中国企业也必须到海外建厂、做好本土化,“没有哪个国家希望我们只去赚钱,你要给他带去技术、带去就业机会、带去科技。”
作为较早出海的车企之一,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在泰国、巴西等地布局多个整车工厂,7月13日,长城汽车还刚刚宣布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实现本地化生产。
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认为,车企出海一定要对当地有贡献,纯粹的单边贸易无法长久,“必须要本地化。就像30年前,德国大众要在中国国产化、标致要在中国国产化。你做了国产化才可以规避风险,毕竟,卖车是车企的第一要务。”
当然,车企出海无法单打独斗,要达到一定的本土化率,就必须带着供应链出海。零部件供应链的本土化,是满足当地市场准入标准的必需条件,也是车企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径。
张彬谈道,要做好本土化,前期缜密的调研必不可少,到任何一个国家投资之前,必须了解清楚当地对企业本土化率的要求、企业要做好哪些部分的本土化,要计算清楚当地供应商的配套能力等等,在做好调研、核算的基础上,决定把哪些关键零部件带过去,可以降低成本。
在新能源赛道积累的先发技术优势,也加速了产业链出海进程。2022年9月,成立仅8年的蔚来将欧洲工厂落子匈牙利佩斯州,该工厂的产品并非整车,而是换电站。此外,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巨头更是把产能铺向世界各地。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熟悉、了解、接纳当地文化,让海外客户认同你是真正的当地企业。”均普智能中国区总裁何新锋在接受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表示,中国车企从过去的整车出口到现在出海建厂,是中国汽车从产品贸易转向“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的全产业链输出的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也认为,投资建厂的本地化生产模式将是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