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国产创新药出海遭“退货”,牵手跨国药企巨头还是好选择吗
称双方合作或有变数。此后,信达生物对外确认,公司“近期主动积极与礼来制药友好协商”,由信达生物收回该药在海外的权益。
同样是热门肿瘤药,今年5月9日,基石药业发布公告称,将重获PD-L1肿瘤药舒格利单抗及PD-1单抗nofazinlimab在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基石药业合作方EQRx并非传统跨国药企巨头,不过此次合作终止也被认为国产创新药遭“退货”。
“有些合作终止其实也很正常,我们也经常跟国外的公司合作终止,或者因为它慢了,有时候是数据不好,副反应大,各种原因都有。”对于创新药出海合作终止的情况,王磊在接受
从公开信息来看,终止的原因大都与产品本身有关。EQRx在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曾提及,“根据最近FDA的反馈,EQRx认为,在美国,舒格利单抗加化疗治疗IV期NSCLC没有商业上可行的途径。”
诺诚健华与渤健的合作终止之前,2022年12月,诺诚健华曾公告称,FDA已对奥布替尼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实施部分临床搁置,在美国进行的II期研究将不会开展新的患者招募。
王磊也提到,与别的行业不同,医药管线的投资周期长,跨国药企还是看长线回报多一些。出海是中国创新成功的结果,跨国药企选择出海的合作伙伴“主要还是先看技术,东西好不好”。
出海大致可分为自主出海和对外授权两种方式,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属于后者。尽管“退货”风波时而出现,但跨国药企和本土创新药企这样的搭档模式始终在继续。
5月9日,罗氏与国内的赞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就收购口服小分子HER2抑制剂ZN-A-1041的全球权益达成协议。罗氏将向赞荣医药支付7000万美金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另外高达6.1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分成。
更早之前,2022年12月22日,默沙东与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宣布,双方达成独占许可及合作协议,合作开发七款临床前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偶联物药物,总金额近百亿美元。此次合作前,双方已经宣布达成2款ADC药物的授权许可合作协议。
“我们最近一单一单在签的,而且首付款都很高,也不会拿自己钱开玩笑。”王磊也向
对于国内药企而言,与跨国药企巨头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背书。科伦博泰CEO葛均友就曾表示,默沙东是全球癌症治疗药物开发的领导者,与其进一步扩大合作是对其技术和项目的重要认可。礼新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秦莹也认为,与阿斯利康的协议签署是对公司自研管线产品和研发能力的肯定与认可。
本土创新药企的获益还体现在股价上。天风证券5月14日的一份研报指出,2022年起,BD项目公布对创新药企股价三个维度的涨幅推动影响更为显著。BD产生的股价影响的持续时间有所上升,且部分重磅品种BD如科伦药业7款ADC等在当周即创造超20%股价涨幅。
当然,出海之路并非只有一种途径。波士顿咨询2022年6月发布的一篇分析内容提到,甩手掌柜仍然是合作出海的主流模式,在产品创新度有限和能力基础薄弱情况下的稳妥选择。大药企不一定是唯一的合作伙伴,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国际化团队以及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