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网格化管理 畅通创城“最后一米”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以创城工作为抓手,坚持“党委抓总、分工协作、补齐短板、提升成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着力推进辖区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曾经向往的生活逐渐成为现实。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近日,在崆峒区东关街道双桥路社区保丰安置区
东关街道双桥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轲说:“东关街道双桥路社区按照‘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工作理念,严格落实‘四级包抓’责任,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合创城包抓共建单位市、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布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公约’等宣传牌192处,有效解决‘行路难’‘照明难’‘如厕难’等民生实事28件。”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既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一环,更是顺应群众期盼的迫切需求。现如今,走进崆峒镇太统村,干净整洁的林间乡道,错落有致的小康屋,井然有序的美丽庭院,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让人赏心悦目。崆峒镇太统村副主任杨世忠是乡村蝶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说起村里的变化,他感慨良多。
崆峒镇太统村副主任杨世忠说:“以前走进村里,家门口到处都是堆放的柴草、土堆、简易厕所、粪堆,村容村貌是杂乱不堪。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全力推进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如今这些柴草变成了小花园,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以来,崆峒镇24个市区包抓共建单位积极与7个建制村44个片区衔接沟通,对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标准,深入包抓村社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和工作任务分解表,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入户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844场,认领安装太阳能路灯59盏,修建文化墙300米,相继打造了西沟村、鸭儿沟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太统村、寨子街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及官庄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一批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丽宜居乡村,切实让网格化管理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服务了群众“最后一米”,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