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 “党建+合作社”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位于肃南县中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东入口处,全村共有77户217人,是一个美丽的喀尔喀蒙古族特色村寨。近年来,东牛毛村立足资源禀赋,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强村富民”目标,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党建+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建强专业合作社,带动农牧户发展特色产业,让农牧户的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涨起来、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强起来,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好”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东牛毛村所在的大瓷窑片区生活着东牛毛村的村民和西牛毛村的部分村民,两村共有耕地600余亩,土地相对集中便于耕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然的隔绝屏障,很适宜发展制种玉米产业。但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统一带动和管理、严格的规范和积极的引导,两个村的相关种植户各自发展,因制种玉米而产生了许多矛盾纠纷,村民的种植收益不高甚至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发挥好优势,化解矛盾纠纷,实现跨村抱团发展,成为东牛毛村面临的最大考题。
“我们村的发展潜力很大,要想发挥优势,发展壮大产业实现增收,首要任务就是凝聚人心,通过党建引领,把有活力、有魄力的人都吸纳进来,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都调动起来,实现跨村域联合发展,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增收难题。”东牛毛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波说道。
为切实解决东牛毛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维护村民利益,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积极行动,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大会商讨解决对策、共谋发展思路,通过入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两村实现共同发展。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协助东牛毛村成立了肃南县蒙之穗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由两个村的4名党员、8户农户共同组成,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模式,做到支部牵头、党员先行、农牧户入社、遇事共商、抱团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积极吸纳、带动有发展意愿的36户农牧户参与其中,农牧户参与率达48%,做到了共同发展。
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规范运营,在年初召集社员共同商讨全年种植规划,做好种植户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统一思想后,由合作社出面与资质较好的制种公司签订制种合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牧户的技术指导,积极协调做好灌溉、去雄等工作,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每逢重要节点,合作社都提前谋划,认真安排,主动出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力维护农牧户发展利益,通过合作社带动,引导全村制种玉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在合作社带动下我们村的制种玉米产业发展较好,种植户户均增收13000元,矛盾纠纷明显减少,还有一些农户也想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带动成效显著。”东牛毛村村委会副主任、合作社发起人包学伟说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牛毛村坚持党建引领,建强支部战斗堡垒,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聚在产业链、把群众富在产业链,发挥农牧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作用,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实现跨村域联合发展,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今年我们村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225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4万元,实现了“开门红”,农户制种款已完成兑付,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农牧户的发展信心也更足了。下一步,我们要提前谋划,继续按照“党建+产业”发展模式,走出我们东牛毛村的乡村振兴幸福之路。”东牛毛村党支部书记蔡文明高兴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