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行业老大(芯片行业40多岁的人去哪里了)

2022-09-23 12:52:10

  企业里超过45岁的老员工其实很少,这些老人都去哪了?

  题主看到企业里45岁以上的员工越来越少了,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效应和“锚定”效应。自己所在的公司中年员工少,就片面地认为整个职场45岁以上的员工都少了。其实,全球职场从宏观来说,依然是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年人依然活跃在各行各业呀。

  举一个例子:我刚来北京的时候,20多岁,上下班高峰坐地铁,很少见到中老年人。后来,我年龄稍微大一些,也不愿意挤高峰地铁了,觉得一个30多岁的人挤在年轻人中间很不舒服,觉得人生很失败。我慢慢地学会了错峰上下班,要么早上班,要么晚下班。那种中老年人,更是错开了交通高峰期,并不代表中老年人在社会上减少了。不信,你看看菜市场里或平价大超市里,中老年人熙熙攘攘,年轻人倒是很少见。

  第一,首先要区分开职场人的宏观分布和微观分布,充分认知职场人的结构化矛盾。

  职场人的总体生态分布,是“五湖四海、老中青三结合”的。国内职场,从宏观分布上来看,职场人有七八亿人,依然是老中青三结合的结构,60后、70后、80后、90后、95后是形成年龄梯队的。

  但,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时间阶段企业之间,年龄比例是结构化的矛盾,有的企业80后占主体,有的企业是90后占主体。

  估计题主所处的行业,可能是互联网、高科技、销售类、服务类的行业或企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队伍年轻化,年龄大的员工到了30多岁,如果没有升到管理层,大多数就转行干别的职业了。

  比如,餐饮服务业,女服务员一般不过做到30岁。所以,你到宾馆所见到的服务员,都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30岁的女人,要么转行去做行政、后勤、保洁、厨房工勤,要么转行去其他行业或回老家了,要么真的回家做人妇去了。

  第二,各行各业的年龄结构,是受多种因素做影响的。

  举一个例子:

  传统的央企和国企系统,大约有7000多万员工,这些群体的平均年龄是超过40岁的。因为多年来,央企国企的员工只进不出,年龄老化,引进新人的比例低,整个行业的平均年龄是不断增长的。

  比如,我原来所在的老国企,员工平均年龄45岁,因为十年几乎没有新引进毕业生了,没有年轻的新人补充进来,存量员工的平均年龄是逐年增长的。员工平均年龄45岁,管理层平均年龄50岁左右。

  很多传统的行业或企业,由于老员工比例过大,年轻员工补充不足,新陈代谢的功能都丧失了,员工队伍没有活力,缺乏创新力,企业也就半死不活。

  高层也意识到国企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年龄偏大,历史上已经有三次推进年轻化了。最近这次推进年轻化,提出用三年内,让90后、85后进入中层班子的比例达到30%,不断优化干部的年龄结构。

  但是,在新兴的行业里,整个行业的年龄就比较年轻,有的企业新星成立才三四年,就能上市。这个新兴企业,哪里有老员工?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所以,题主所在的行业,可能就是这种企业,满眼都是90后,因为这种企业本身就年轻。

  第三,80后甚至70后员工,到底都去哪里了?

  员工成长规律,与人的成长是一样的。职业生涯,也是逐步成熟成长的。20岁左右入职,30岁左右成熟,成为管理层甚至是中层人员,40岁左右成为高层人员,50岁左右成为集团级的高层。这是大多数大企业的普遍成长规律。

  但是,现在整个职场业态的底层架构,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近十年来,大众创业,数以百万级的中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尤其是创业型公司,如同星火燎原。据统计,创业型公司2年存活期不到20%,创业公司如同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包括一些小生意,个体户、小超市、小商店、小摊小贩,等等,消化了80%的就业人口。传统的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体系,消化了20%的就业人口。

  举一个例子:2020年毕业生已经达到了900万,同时还有3000万年轻人,通过高职、中专、大专、高中毕业后,走向职场。这些年轻人,80%进入了年轻的中小企业或创业公司,所以,造成了错觉:满眼都是90后,80后很少能看到。

  80后确实从中小企业或创业公司减少了,主要有三个去向:

  一是转行了。比如,大量的服务员、销售业中,大量的服务员、保安、中介、推销员、广告员,都是年轻人,临时过渡几年,都是吃青春饭的,年龄偏大一点,比如,超过30岁,就干不动了。老板也不用了,自己也没脸皮再干了。都转行去了传统公司,或者做小生意去了。

  二是被淘汰了。比如,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技术迭代快,对年轻人需求量大,对中年人不友好,35岁以上基本面临淘汰出局。很多人35岁的人,只能转行到传统行业。

  三是辞职回家了。比如,大城市的年轻人,挣扎着做到三十岁,终于死心了,实在没有办法买房立足,很多人都回家乡谋职去了。还有很多女性,到了三十岁生育期,很多人追求性价比,预期挣几千元月薪这么累,还不如辞职回家生育。

  总之,这个职场的生态越来越变化快,很多现象已经让人看不懂了。年轻浪潮的崛起与整个社会的老龄化,逐步形成结构性矛盾。有些行业,平均年龄逐步增大;有些行业,平均年龄在逐步减少。80后也好,70后也好,都在感受着中年危机,但他们为了扛起家庭重任,依然活跃在各行各业,负重前行,不曾逃离职场。

  中芯国际员工流失率竟超20%,员工离职都去哪里了?

  芯片代工厂这个行业不缺人才,可以说是人才密集,但是如何留下这些人才可就成为了一个挑战。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国内芯片代工厂的员工流失率过高,一个又一个的位置被空了出来,作为行业巨头的中芯国际,也拿这没有办法。

  根据中芯国际《201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透露出来的数据来看,当年公司的员工流失率在22%,这可是这个行业平均员工流失率的1.3倍。根据《201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披露的数据,2015-2019这五年的时间来,员工主动离职率不超过5%,最低的时候离职率为4.1%,更是台积电的五倍有余。

  而来自上海、北京、深圳这三个地方的员工流失率分别占52.2%、25.7%。11.7%,是流失率最高的前三大城市。再反看年龄,辞职的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下的小年轻,总共占到全员的79.3%。

  而且经过后续调查,这些辞职后的小年轻,大多数选择去了三星,英特尔,台积电等公司,并没有从事其他新的行业,这究竟是为什么?

  根据中芯公司《招股书》中流露出的数据来看,2019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资在36.7万元。研发人员的工资会超过普通员工,所以普通员工的工资则少于36.7万元。再看台积电,2019年的平均员工薪酬中位数在38.3万元,则普通员工的工资都能跨过38万元这道坎。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在一线城市的员工们很难承担起这高额的房贷,他们只好辞职到二三线的城市工作,并且在本行业寻找一家高薪酬企业进行工作。

  高薪酬的芯片制造行业都无法承受高价房的巨大压力,那其他的行业又如何能够负担得起,应该是时候重视起高价房对于制造业的压力了。

  ic设计工程师是不是越老前景越差,35岁了该怎么办?

  IC设计工程师就是一个从事IC开发的职业。集成电路开发设计的职业。随着中国IC设计产业渐入佳境,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加入到这个新兴产业中。成为IC设计工程师所需门槛较高,往往需要有良好的数字电路系统及嵌入系统设计经验,了解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是微处理器】体系结构,良好的数字信号处理、音处理,图像处理及有一定的VLSI【VLSI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的简称】基础。

  一、ic设计工程师职业前景:

  ic设计工程师不是越老前景越差,反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吃香。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实现把我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的关键。近期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把大力发展IC技术和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IC设计工程师的前途光明。

  全球对半导体芯片的需求量迅猛增长,中国也正加入这一供给行列中。对于中国而言,芯片生产不仅是创利的途径,也是走入高科技经济的一条捷径。如今,大陆80%的半导体依赖进口,但企业们正努力开发、生产能参与世界竞争的芯片。作为这个行业的后来者,中国还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追赶时期。但在中国IT界,没有人会怀疑芯片产业未来的增长速度。在“中国不作无芯国”的鼓动下,人们未来充满憧憬。由于临近喧嚷的铸造市场,加上技术性强且廉价的劳动力,中国有希望在10年内成为亚洲芯片生产的中心。

  二、ic设计人员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设计水平,积累经验是一个必需的过程,经验积累效率的提高。关注以下几点 :

  1、学习借鉴一些经典设计,其中的许多细节是使你的设计成为产品时必需注意的。有些可能是为了适应工艺参数的变化,有些可能是为了加速开关过程,有些可能是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等。通过访真细细观察这些细节,既有收益,也会有乐趣。项目组之间,尤其是项目组成员之间经常交流,可避免犯同样错误。

  2、当你初步完成一项设计的时侯,应当做几项检查:了解芯片生产厂的工艺, 器件模型参数的变化,并据此确定进行参数扫描仿真的范围。了解所设计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正确设置系统仿真的输入条件及负载模型。严格执行设计规则和流程对减少设计错误也很有帮助。

  3、另外,你需要知识的交流,要重视同前端或系统的交流,深刻理解设计的约束条件。作为初学者,往往不太清楚系统,除了通过设计文档和会议交流来理解自己的设计任务规范,同系统和前端的沟通是IC设计必不可少的。所谓设计技巧,都是在明了约束条件的基础上而言的,系统或前端的设计工程师,往往能够给初学者很多指导性的意见。

  4、查文献资料是一个好方法。多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子,如中国电子市场网、中电网、电子工程师社区。这对你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同老师傅一同做项目积累经验也较快。如果有机会参加一些有很好设计背景的人做的培训,最好是互动式的,也会有较好的收获。

  5、重视同后端和加工线的交流:IC设计的复杂度太高,除了借助EDA工具商的主动推介来建立概念之外,IC设计者还应该主动地同设计环节的上下游,如后端设计服务或加工服务的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之间进行主动沟通和学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后端加工厂家往往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些经典的基本理念,一些不能犯的错误等基本戒条。一些好的后端服务公司,不仅能提供十分严格的Design Kit(设计包),还能够给出混合信号设计方面十分有益的指导,帮助初学者走好起步之路。加工方面的知识,对于IC设计的产品化更是十分关键。

  6、重视验证和测试,做一个偏执狂:IC设计的风险比板级电子设计来的更大,因此试验的机会十分宝贵,偏执狂的精神,对IC设计的成功来说十分关键。除了依靠公司成熟的设计环境,Design Kit(设计包)和体制的规范来保证成功之外,对验证的重视和深刻理解,是一个IC设计者能否经受压力和享受成功十分关键的部分。由于流片的机会相对不多,因此找机会更多地参与和理解测试,对产品成功和失败的认真总结与分析,是一个IC设计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下一篇:股票见顶(股票5大顶)
上一篇:下周一股市行情预测(下周股市行情三大预测)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