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推动行业升级扩容 常熟汽饰拟投资20亿元布局
称,公司拟自筹资金在安徽合肥新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名称暂定为合肥市常春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证券日报》
“合肥板块”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称:“成立新公司,是为了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优化公司的产业基地布局,更好地就近服务客户,同时进一步在汽车智能座舱等智能化产品领域扩大业务板块,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
《日报》
《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要形成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70%。
鉴于合肥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在合肥投资、扩产的相关信息。8月11日,上声电子公告称,拟发行5.2亿元可转债,在合肥设立子公司,加码汽车音响系统领域。8月18日,拓普集团公告称,拟25亿元在合肥经济圈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投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9月14日,新泉股份公告称,拟发行可转债募资11.6亿元,在合肥打造汽车饰件智能制造基地。
张孝荣向《日报》
智能座舱推动行业升级扩容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汽车产品智能化进程也不断提速。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一环,全球市场规模也呈上升趋势。
根据ICVTank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1亿美元。中国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030亿元。目前中国市场智能座舱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8.8%,预计2025年可超过75%,高于全球市场装配率水平。
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向《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
华创证券分析师张程航认为:“智能座舱推动行业升级扩容。智能座舱不仅是凭空多出的一堆电子产品,而是要融入座舱硬件中,与之组合,实现合理、美观的智能交互与科技视觉。由此,在智能座舱变革中,传统内饰供应商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材料、工艺、设计进行更大力度的创新,来嵌入更好的座舱智能交互,升级科技视觉感官体验。”
“对于内饰件供应商而言,智能座舱业务是一场研发创新能力的角逐,只有研发及制造能力出众的优质供应商才更有可能创新出能够量产落地的智能座舱新功能,并不断迭代升级,提高附加值,在变革中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张程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