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里程焦虑:电动汽车做到像手机一样“闪充”还要多久
不过这一在实验室实现的成果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据中国科学报,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实验室的制备方法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双梯度结构的设计很难保持电极的一致性。但团队正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据研报,目前解决充电难主要有三大方案,一是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换电方案,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大电流快充方案,第三种是以保时捷等为代表的高压快充方案,从成本以及技术可实现性角度看,高压快充有望成为主流解决方案。
事实上,从2021年起,车企已加速推出高压快充来解决充电难题。比亚迪、极氪、广汽、小鹏等诸多车企相继推出或者提出800V高压平台,作为解决充难题的手段,超级充电桩标准在2021年的落地也为行业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深圳某充电桩生产企业副总工程师接受央视财经时说,“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可以做到600kW,5到10分钟就可以充满一辆车。”但前提是,“在电池允许这么大功率的情况下”。
前述研报指出,高压快充路线下,对车端以及充电端都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充电桩端对于高功率充电时的热管理等要求更高,通常需要采用液冷;对于车载端的高压组件包括大三电、小三电以及电动压缩机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某品牌汽车研究院一位工程师告诉中新经纬
不过,中新经纬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产业联盟秘书长郑甲兔接受中新经纬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个技术环节,都需要生态来支撑。而不是某项技术提升了,就可以改变整个商业模式。如果产品生态没有成熟,即使技术有突破,消费者也不会买单。至于充电问题,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探索,商业化落地、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郑甲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