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金融市场是中国大国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在岸金融市场相比,离岸金融市场基本不受所在国政府当局金融法规的管辖和外汇管制的约束,并且有着相对独立的市场利率。因此,离岸金融市场是对在岸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今,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为大国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出于“低监管、高回报”的特点,目前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美元市场,“马歇尔”计划援助的美元资金以及苏联、东欧国家美元资产的涌入使得英国伦敦成为最早的美元离岸金融中心。欧洲美元市场对美国国内资金限制的规避进一步提升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热潮由此诞生:1968年10月,美洲银行率先获准在新加坡设立亚洲货币单位(ACU);20世纪80年代,美国设立国际银行设施(IBFs),成为第一个位于该国境内的离岸金融市场,境内的离岸(Onshore Offshore)金融市场由此诞生(陈卫东等,2015);随着日本经济腾飞,日本于1986年12月设立东京国际金融中心(JOM)。可以发现,国际金融中心的确立与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是相互匹配的。事实也证明,发达经济体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有力推动了本国金融发展,提升了该国的国际影响力(王方宏,2020)。
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货币离岸市场的发展能够极大增强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丁一兵,2016)。例如,美元离岸市场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其一,离岸美元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美元在美国境外的流通,从而增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其二,离岸美元市场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体制”的基石,发挥了重要作用(Kopper,2009)。其三,IBF的设立首开货币发行国境内设立离岸金融市场经营本币之先河,为美元境外流通增添了渠道,从而为维持美元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发达的本币离岸金融市场是本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本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并不必然导致本币国际化程度的上升(魏海瑞,2020)。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实施“黑字环流”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与援助,推动国际收支改善和日元国际化。但日元离岸市场的发展并未对日元国际化起到决定作用。殷剑峰(2011)指出,不是离岸市场的发展促成了货币国际化,而是货币国际化的结果之一是离岸市场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旧三位一体”(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双边本币互换)到新“三位一体”(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交易+加快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鼓励“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币使用)的转变,策略上也从全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转变为鼓励在岸市场开放,这一策略的转变主要源于2015年后一个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停滞(张明和李曦晨,2019)。张贤旺和秦凤鸣(2014)指出,不应过分夸大离岸市场的贡献,一个组织有序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将是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它不可能将人民币的全球地位抬高至超越合乎其经济和政治特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