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债和"固收+"遭遇发行失败 机构对债市态度偏谨慎
2022年以来,股债跷跷板效应并没有显现。与此同时,新基金发行遇冷,发行失败的名单在逐渐增加,截至3月2日,目前6只发行失败的基金产品中,有4只是债券型基金,权益类基金仅有2只。在这4只债券型基金中,有2只为中长期纯债基金,另外2只则是近两年的网红类产品“固收+”。
2月16日,同泰基金宣布同泰同享发行失败,成为今年以来首只发行失败的债券型基金。仅10天后,顶格募集了3个月的宝盈鸿翔发行失败。同日,德邦基金宣布德邦锐丰债券基金也同样遭遇募集期满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生效条件的尴尬,进而宣布发行失败。
毫无疑问,今年以来,股债双杀让新基金发行市场遇冷。据统计,刚刚过去的2月共成立了58只公募基金,合计募集规模为294.15亿元,平均发行规模为5.07亿元,基金募集规模、平均发行规模均创下近3年新低,甚至有6只基金公告募集失败。上述数据似乎显示,新发债券型基金受到的影响似乎比债券市场更大。
“过去半年来,公募基金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银行现在也在忙着安抚客户。其实,相对于债券类基金,我更喜欢卖权益类基金。债券型基金管理的难度还是挺大的。债券型基金需要确保每一波的大方向要做对了,如果某一波基金经理做错了,净值出现偏差,后面是很难补回来。权益基金在这方面则是要好的多。”某公募基金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
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从销售端和供给端两个维度来看。从销售端来讲,伴随近期A股市场连续下跌,市场的交易情绪转弱,导致客户端购买新基金的意愿下降;从供给端来看,近两年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伴随一定的产品同质化情况,在市场低迷时或容易导致基金募集失败。
“其实,基金公司如果要保新基金成立,也不是难事。以前大家觉得新基金发行失败还是比较丢人的事情,现在主要是看基金公司是怎样考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是封闭期过后,帮忙资金撤退,基金依然要面对保清盘的问题,还是比较费劲儿的;另一方面,现在基金公司内部的迷你基金也比较多,机构资源也是有限的,到底要保哪个也是问题。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或许直接发行失败是最好的选择。”某中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表示。
基煜研究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近年来利率的不断下行使得机构对纯债基金的预期收益率也逐渐下降,但纯债基金对于机构客户而言仍然起到了收益压舱石的作用。2021年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规模较2020年增长了近9000亿元,增速25%,说明机构对纯债基金的配置需求仍然较为强烈。另一方面,利率的下行使得单纯配置纯债基金及货币基金的部分机构难以满足其负债端的要求,叠加近年来权益市场较好的表现,机构对于‘固收+’也更为关注。2021年仅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的规模就比2020年增长了近3500亿元,增速达67%。”
“收益比较低,产品端面临‘固收+’的竞争。当前A股市场大幅回调,使得权益资产的投资价值不断提升。如果此时机构资金再有所回避,当下的纯债基金多少都会显得有些尴尬。”某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坦言。
近日,国君固收团队在回顾2月债市表现时表示:“其实我们对债市2月份的调整,在春节前是有预期的,当时觉得最多就是5bp~10bp的回调,但实际调整幅度还是比我们预期的要更大一些。这是因为过去一个月发生了很多增量的利空:1月份融资总量偏高,因为“窗口指导”的扰动;‘固收+’基金被赎回,导致了利率债的抛售;多个地方出现了地产政策的放松。这些是我们在春节前所没有预料到的。”
国君固收首席策略师覃汉则认为,截至目前,债市调整时间已经一个月了,10年国债利率从低点到高点,累计调整幅度近20bp。按照之前梳理的波段规律,这一波的调整,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已经到位了,只是现在做多的逻辑还没那么顺,整体还是偏空的情绪。
东方证券(11.280, -0.41, -3.51%)对债市波动下机构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后认为,结合1、2月现券市场成交情况来看,1、2月份银行对地方债、国债的增持均以一级市场为主,二级市场上除农商行外的其他银行都保持净卖出,其中城商行、股份行减持意愿最为强烈;而1、2月份农商行在一级市场积极配置国债、政金债以及同业存单,且在政金债老券、国债老券的配置上也集中于长期限品种,对债市整体较为乐观。非银方面,1、2月份,券商减持明显,保险情绪不高,二级市场由1月的基金配置为主转向为2月的理财配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