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份“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引争议 专家:可引导上市公司治理机
发布2022年度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持股计划,本计划无需持有人出资,除开户费、手续费及有关税费等所需费用外,员工无需支付其他费用。股份来源为公司此前的136.61万股股份。
近日,上市公司推出的1元/股“骨折价”、“零成本”等员工持股计划引起市场关注。据记者梳理,截至2月20日,年内已经有3家公司推出“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员工持股计划初衷是对员工进行激励,但是如果在规则设计、实施环节设置不当,可能导致激励扭曲,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更甚可能涉嫌利益输送。监管可以完善相关规则,引导上市公司现有的治理机构发挥作用,进行长线家上市公司
发布“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
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是上市公司进行员工激励的常用方式。据Choice数据
公告日统计)从进度来看,2家已经实施完成,15家通过股东大会,13家通过董事会。去年同期,34家上市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从过往来看,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员工“零成本”持股的案例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完美世界
、桃李面包等13家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均为“零成本”。今年以来,除了东山精密,开润股份、福光股份的员工持股计划亦为“零成本”,开润股份、福光股份开润股份
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激励本身,有时候还会成为大股东强化公司控制、高管建立个人权威、公司维稳股价的手段等。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激励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规则设计、实施环节,如果设置不当,可能导致激励扭曲,如员工以“零成本”或极低的成本获得激励股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为了让员工在未来能以某种方式,为其所享有的权益承担对称的责任,这也是国际上员工激励计划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如果员工没有付出相应的成本,即没有相应的可承兑收入,就会增加其道德风险倾向。这样的员工持股计划,往往会产生激励的扭曲,最终无法实现激励效果。”郑志刚进一步解释道。
需对“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
“另外,行权规则也是评价员工持股计划的一个重要指标。即员工持股计划的锁定期,解禁条件的设计,也非常关键。”郑志刚表示。
“是否有利益输送,要以是否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为核心。”赵锡军表示,首先要看员工持股计划本身是否符合相关规则,实施流程是否符合相应程序。如在董事会、股东大会中,被激励的相关人员需要回避,不能参与投票。如果没有设置回避机制,计划可能存在瑕疵或不合规;其次,要看公司设置的业绩考核要求,是否能激励核心骨干保持稳定,创造价值,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收益;最后,减持设计不能影响二级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监管不仅需要关注计划是否合规,还要持续关注后续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