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概念股

2021-12-09 06:40:29

  抗辐射板块有哪些股票 防辐射相关上市公司一览

   3月12日,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并引发核电站1号机组厂房在当日下午发生氢气爆炸。虽然官方称“目前暂时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但国内市场已经出现“恐慌性购买”现象,尤其是坊间传说具有抗辐射功能的碘化钾片的生产厂商,更成为“抗辐射药”概念的受益者。昨日(3月14日)收盘时,力生制药(002393)(002393,SZ)股价单日上涨6.02%。 核安全十二五概念股有哪些

   核技术应用万亿市场正在开启
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将于3月31日至4月1日举行。核电及核技术应用板块再次受到市场的关注。核技术应用产业潜力巨大,万亿市场空间正逐步开启。国内核技术应用公司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加快行业整合和自身发展。
发展前景广阔
核技术应用是利用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指出,核能是核领域的重工业,核技术则应该是核领域的轻工业。核技术应用,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核的一些反应或效应,以反应堆、加速器、辐射源等作为工具,开展一些相关的工作。核技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在工业、农业、科技等方面有很大的用途。
正如万钢所言,核技术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指出,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就应用的广度而言,只有现代电子学和信息技术能与之相提并论。核技术应用作为横断技术,与国民经济制造业领域多个细分行业有交集,通过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发展,可创造巨大的产业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个领域与核技术应用产业密切相关。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预计在“十三五”期间,相关支持政策将延续。
核技术应用产业化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据美国核科学顾问委员会专家评估报告《国家同位素未来需求》介绍,早在2009年美国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的产值就达到了6000亿美元,占其当年GDP的比例为3%左右。而根据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中国核技术应用年产值约为1000亿元,仅占当年GDP的0.3%。
“去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多万亿元,按美国占GDP比例计算,核技术应用产业在中国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但国内目前核技术市场仅几千亿元,增长空间巨大。”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指出,国内核电领域相对而言发展较快,但实际上非核动力技术应用市场远远要大于核动力市场。目前国内非核动力技术发展还处在追赶阶段,在医学健康诊疗、环保“三废”处理、农业育种等众多细分领域,非核动力技术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核能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之一,在国家力推“核电出海”和国内核电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与其密切相关的核技术应用将随着对核技术认知的不断提升,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更多领域,迎来跨越式发展。
迈向高端市场
西南证券指出,国内的核技术应用行业目前尚处于第一阶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差距,国内在检验检疫标准、建筑标准、安全意识等方面还没跟上;国外行业的整合已经比较有序,国内行业整合还不够充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提升,未来行业向更高台阶发展是趋势,包括开拓新的核技术应用领域以及在高端市场上实现国产化进口替代。
国内核技术行业公司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加快行业整合和自身发展。以中广核为例,3月6日晚,大连国际发布重组报告书(草案),拟以8.77元/股非公开发行股份收购中广核核技术公司等交易对方持有的7家公司股权,交易合计42亿元。同时,大连国际拟以10.46元/股向中广核核技术、国合集团等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28亿元。交易完成后,中广核核技术及其一致行动人对上市公司的持股占比为61.08%,中广核集团将成为大连国际实际控制人。
作为行业龙头,近几年来,中广核技术通过并购加快了行业整合的步伐。据了解,中广核核技术的主要业务为对核技术产业应用领域进行股权投资。此次大连国际收购的7家公司中,除了深圳沃尔为中广核核技术和沃尔核材共同出资设立外,其余6家公司均为中广核在2013年以后收购的民企资产。
成为中广核集团A股市场唯一上市平台,大连国际也将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在核技术应用方面的扩张步伐。大连国际指出,本次配套融资募投项目除补充流动资金外,主要投资于改性高分子材料行业,具体为电线电缆料和工程塑料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的共同特点是市场规模大,生产厂商多,行业集中度低,行业亟待整合。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标的公司能够有效提升市场份额。
以本次募投项目之一的高性能尼龙料、聚碳酸酯料和LFT料项目为例,国内改性塑料企业起步晚,技术水平落后,改性所用基材大多以通用塑料为主,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高端改性工程塑料的产量较低,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出现了结构性产能不平衡状态。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化升级,推动高性能材料需求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的加速。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公司在市场竞争和产业整合中胜出,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抓住市场机遇,同时也为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国产化进程做出贡献。
大连国际还指出,从全球范围看,核技术应用产业正进入产品升级、股权并购的活跃期,相关领域的产能合作和战略并购充满机会。目前,中国广核集团实施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在英国、罗马尼亚等海外核电项目和马来西亚清洁能源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上市公司有望借助中国广核集团影响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混合所有制优势,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积极布局国际市场。
拓展应用领域
据了解,目前国内核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辐照交联电缆为代表的材料改性行业。围绕此行业有电子加速器制造、改性高新材料、辐照加工服务等高附加值、高技术细分业务单元。此外,医学领域的核技术诊断、辐射治疗与消毒灭菌,环境保护领域的“三废”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与分析,农业领域的辐射育种与防治病虫害,以及科研、资源勘探、公共安全等领域,核技术应用也在快速发展。
国内核技术应用企业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向新的应用领域拓展。以中广核技术公司为例,公司的业务分为五个板块:加速器制造、高新材料、辐照加工、核医学以及核仪器仪表。其中,加速器制造是技术壁垒最高、最核心的板块,公司的基本战略思路是以自身在加速器领域的地位为基础,在下游加速器的应用领域做大做强,同时开辟“三废”处理、轮胎预硫化、辐照固化等新的应用领域。
以“三废”处理中的污水处理为例,根据环保部测算,未来污水处理改造新建投资将达到1326亿元,年运营费用656亿元,这将为电子加速器的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台阶式特点,每当核技术在一个新的产业领域的应用成功实现产业化,核技术产业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台阶。目前国内核技术应用主要是在辐射化工(材料改性)领域上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未来随着医学、环保、印刷、轮胎等新领域的核技术应用逐步成熟,核技术产业将进入更广阔的发展领域。以高分子材料为例,中国是高分子材料生产和消费大国,2013年高分子材料年消费量达5000万吨,其中高聚物材料产量为3000万吨,并且仍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年消费量将增至近8500万吨,形成规模达800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
核安全概念股一览:
中国核电:A股唯一的纯核能发电公司,基本囊括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全部核电运营工作。
上海电气: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之一,公司业务涉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设备、工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四大领域。三大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目前核电业务占比不足6%。
东方电气:三大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核岛和常规岛的主要设备供应商。核岛设备市场占有率是20%,常规岛市占率在50%,核电业务占比相对较高。
中国一重:公司主要从事钢铁、煤炭、有色、石油、冶金、核电等重化工业所需的重型机械设备的生产销售服务。公司是核电领域中国最大的核电压力容器制造商,核电大型锻造件龙头企业。拥有国产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80%的市场份额,国产核电锻件90%的市场份额。核电相关产品占公司收入大约10%-20%。公司现状经营不善 中金辐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中金辐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于2011年01月11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一般经营项目:辐照技术开发等。
法定代表人:汤清松
成立时间:2011-01-11
工商注册号: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泰发路1728号 辐射概念相关的股票 抗辐射板块有哪些股票 防辐射相

   辐射概念相关的股票
打开软件板块监测
找概念题材就可以 钴60是什么可以灭菌医疗器械吗

   灭菌一是高温湿热灭菌,一种环氧乙烷灭菌,另外就是辐照灭菌就是钴60放射性照射。就是类似原子武器的放射性。 钴60照射后的辐照食品会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残留

   什么是60Co辐照60Co辐照存在安全隐患吗药品是否可以进行60Co辐照60Co辐照的药品如何辨认
一、什么是60Co辐照
辐照是利用电离辐射(主要是指60Co γ射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对物质的作用用于延缓呼吸、抑制发芽、延长货架期、杀虫灭菌、检疫处理等。
不当的辐照会对食品的颜色、味道、营养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脱色、有臭味、破坏一些营养成分,辐照残留也对人的健康存在安全隐患。有资料报道用照射过的食品饲养动物(如小鼠)可引起肿瘤。在实际应用中对辐照对象、辐照工艺、辐照范围、包装材料都有严格要求。比如,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1985年制定并在1991年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5.2辐照食品中规定,经电离辐射处理食品的标签上,必须在紧靠食品名称处用文字指明该食品经辐照处理;配料中有辐照食品也必须在配料表中指明。
二、辐照60Co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
因为辐照可60Co以杀虫、保鲜、抑制发芽、灭菌等作用,所以在食品储存、加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但各个国家对辐照食品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欧盟对辐照食品持相当严格和谨慎的态度。欧盟有关食品辐照的指令有两个,即“离子照射处理的食品”的框架指令1999/2/EC和执行指令1999/3/EC。第一个指令规定了实施辐照处理的总体概念和技术要求,辐照食品的标示和辐照设施的授权等有关要求,包括“必须具有合理的技术要求,没有健康危害,有利于消费者”;“不作为替代卫生措施的手段”;“所有经辐照的食品或含有辐照食品成分的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标明”等内容。第二个指令规定在欧盟允许辐照的食品,目前只允许辐照处理药草、香料和植物调味料一类物质。
日本北海道的土豆辐照设施是世界上较早的商业化运行的辐照设施,但日本除了在1972年批准土豆辐照抑制发芽外,一直没有批准其他食品的辐照处理。
中国 1986年我国出台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规定(暂行)》,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陆续发布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允许辐照食品名录及剂量标准。1996年4月5日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辐照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和限定的剂量标准内,如超出允许范围,须事先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进行生产。我国规定从1998年6月1日起辐照食品必须在其最小外包装上贴有规定的辐照标识,凡未贴标识的辐照食品一律不准进入国内市场。
由于我国的辐照装置的资格认证一直没有标准可依,目前国内还没有欧盟批准的辐照机构,所以我国对欧盟出口食品均不得进行辐照处理。2004年-2006年的两年时间内,我国出口食品先后10次被欧盟通报存在有非法辐照问题。
因为辐照具有很好的灭菌效果,很多企业放松了对中间过程的卫生控制,细菌病毒严重超标的产品拉去辐照一下“达标”,所以有没有标准的产品都去辐照,而且是辐照的剂量比较大。由于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不科学辐照,甚至违法辐照比较突出。比如,我国标签法和食品辐照管理办法中都有规定辐照食品应有标识,但很难在我国市场上看到有标识的辐照食品。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护,给消费者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同时对一些合法经营的企业也造成了不公平。辐照食品的管理中标识的问题已得到欧盟的重视,其影响很可能类似于对转基因食品的要求一样波及全球,而标识管理中很重要的就是辐照食品的鉴定方法,我国急需建立这方面的标准,以便于加强对国内和进口产品的管理。
三、60Co辐照中药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的中药辐照杀菌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由国家科委牵头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和检验等单位,进行了60Co辐照中药的研究。卫生部1997年发布了《60Co辐照中药灭菌剂量标准》(内部试行)的通知(卫药发[1997]第38号)(简称标准,下同),文件规定此标准仅用于供国内流通中药的杀菌,60Co辐照仅是中药灭菌的辅助手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监督“标准”的执行,防治滥用辐照灭菌。近年来随着微生物限度检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很多企业为解决微生物超标的不合格药品,纷纷采用60Co辐照方法对中成药制剂进行灭菌处理。
60Co辐射灭菌机理是,当微生物受到辐照后,产生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作用学说认为,细胞核尤其是DNA被直接击中,导致死亡;间接作用学说认为,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水分,水吸收辐射能之后,发生辐射化学反应,产生的H+、OH-、eaq-。、H02-等活性粒子和生命物质(蛋白质、酶)发生作用,使细胞生活所必需的结构或物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细胞死亡。辐射穿透力极强,尤其是Y射线。因此无须打开包装,可直接照射整体包装物品。操作简便,速度快,比较经济。这也是不少药厂采用60Co灭菌的原因所在。
和辐照食品一样,辐照药品也存在同样的安全问题,不同的是中药成分更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辐照药品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走访专业人员,把几个突出的问题介绍给大家。
1、成分影响
美国Upjohn公司生产的眼药膏是最先在商业上采用辐射消毒的。伹这一技术推广到其他药品就出人意料之外的缓慢,这是由于在液体体系中,例如注射剂和别的溶液,经电离辐照后能产生各种活性成分,主要是游离基。它能对药品中的主要成分起很大的影响.而影响的性质又难于预测。
BaslyJP等采用HPLC和ESR研究舒喘宁的辐射降解,发现在25 kGy的剂量下舒喘宁有2%的降解,而其溶液状态的辐照消毒灭菌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其产生的自由基会持续加剧其降解。Kimura S等采用O.5~8OkGy剂量辐照胰液素制品,发现其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活性下降了50%~95%。
从辐照过的固态硫酸阿托品中发现了4个辐解产物并鉴别了其中的2个;从辐照过的硫酸阿托品水溶液中,发现了4个辐解产物,鉴别了其中一个。发现盐酸杜冷丁的水溶液辐照后生成有毒的辐解产物,同时失去镇痛解痉作用。
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显著,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中对辐射最敏感的化合物。
水溶性维生素中,维生素B1对辐射最不稳定。维生素C很容易被氧化而破坏,它的辐射的敏感性与它对氧化和受热过程一样,浓度愈稀愈容易被破坏。
纵览国外药品的辐射灭菌研究工作,可以看到:
药品受到电离辐射(60co-r射线,高能电子束等)照射,在固态时多数是稳定的.少数分解也不严重。水溶液几乎都受到严重破坏。迄今已报道的“未见分解”的研究结果中,几乎都未给出分析检测限,这就限制了比较实际的估价辐照药品的质量。实际上药品吸收10kGy左右的剂量后,都会生成少量的辐解产物。 绝大却分工作部没有辐解产物的定量数据,对辐解产物的鉴定工作更是稀少。只有很少数的工作考虑到了毒性和药理的分析或估价。总的说,已有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对辐照过的药品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给予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伹另一方面对更为重要的卫生安全问题的贡献却是很少的。
中药辐照灭菌过程中有效成份到底损失了多少?这辐射分解损失的成份变成了什么化合物?它对人、畜有没有毒害? 国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人员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如下:
封秀娥用10KGY辐照中药珍珠、天竺黄,发现氨基酸含量大幅度降低;用10kGy辐照大黄,有效成分总葸醌含量明显减少。
资料报道,辐照剂量5.04kGy辐照时,党参的维生素B 1、B2和粗蛋白有下降趋势,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有下降趋势。吴季兰等采用模式体系方法深入研究了中草药的辐解效应,发现Ba、Mn、Ca、Sr、Cu、Ni等元素的离子浸出率随吸收剂量增大有较明显变化,其中Cu、Ni增加更为显著。随着含水量(o~4 5%)增加,有效成分黄岑甙、龙胆苦甙、甘草酸、总蒽醌的辐解效应(1OkGy)增加。
黄志勇等采用8kGy辐照蜂花粉灭菌后, 蜂花粉中的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降低3 0%以上。付晏昆等研究得出的自然干燥法生产的螺旋藻藻条粉和人工喷雾干燥法辐照藻粉的吸收量分别是10.1 kGy和2.9kGy,但辐照会损失螺旋藻的胡萝卜素,10.1 kGy和2.9kGy的辐照分别减少螺旋藻粉的胡萝卜素含量的40%和15%。
关于辐解产物,国家有关部门也曾组织课题进行研究,由于辐解产物的研究涉及到仪器设备要求比较高,我国“八•五”、“九•五”期间仅仅研究了甘草酸、麻黄素、蜂蜜等1O种中药单体水溶液的辐解产物。研究结果认为:①中药材有效成份的辐解主要是水的间接作用引起的,因此含水量愈大有效成份的辐解也增大;②从己鉴定的辐解产物来看,尚未发现对人、畜有毒有害的产物;③由于研究的品种不多,研究也不够深入,如甘草酸水溶液辐照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可分离出4个辐解产物,但这4个未知产物的化学结构还不能确定。因此,辐解产物研究仍需继续深入地进行。
WHO规定辐照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不得大于10kGy。如何科学地来确定辐射剂量,曾经是个有争议的题目。各个国家之间,对允许的剂量标准有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辐解产物的出现都是肯定的,有的已经肯定辐解产物的有毒性,有的还再研究中。相对于西药,中药辐解产物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进行过,所以中药辐照应该慎重对待。
2、疗效影响
有报道,用1O kGy剂量辐射中药秦艽,发现对其镇痛、降压等药理作用无影响,但其抗炎作用基本消失。当辐射剂量降低至5kGy时,其抗炎作用无明显改变 。李敏岚等研究了辐射剂量与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的关系,发现20 kGy以上的剂量辐照使板蓝根失去抗内毒素的作用,而lO kGy以下的剂量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3、外观影响
据报道辐照灭菌会使某些样品的颜色改变(往往加深),如盐酸麻黄碱和盐酸青藤碱,变色比较明显。底噻咪松片和卡托普利糖衣片经5kGy照射8小时后,两种片剂的颜色由辐照前的白色变为辐照后的粉红色。辐照剂量超过10kGy时,对全天麻胶囊的外观有影响。
4、对包装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在进行铝箔PVC复合压板包装的胶囊药品辐照应用中,剂量超过8kGy后,PVC颜色变黄。汪辉亮等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辐照(0~250kGy)后黄度的变化,发现前者比后者更易变色,经不同剂量辐照的PE的黄度均随存放时间增加而降低。有资料报道在5kGy以上剂量辐照下,一般使玻璃变灰变褐,使聚乙烯塑料变成淡灰色,也有塑料变成淡红色,这种变色与剂量成正相关,玻璃变色可以褪色,阳光下褪色更快,但不能100%褪去。
四、目前我国中药辐照灭菌的突出问题
尽管辐照中药存在如此之多的问题,但中药辐照仍发展的如火如荼,有专家估计2005年是中药辐照已超过2万吨。制药企业为何对辐照趋之若鹜在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对此我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多次咨询内蒙古大唐药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总体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一下几点:
1、辐照剂量严重超标
美国药典规定高剂量有效灭菌为2.5kGy,中剂量为1 kGy,低剂量为0.2~O.4kGy。我国卫生部的标准规定辐照中药最高耐受剂量为:散剂、片剂3 kGy;丸剂5kGy;中药原料粉6kGy。
据苏德模等人对中成药辐照灭菌德研究结果表明:散剂经2 kGy辐射,细菌数降低在90%以上。蜜丸经辐射后细菌数降低:2 kGy为78%-85%;4 kGy为85-93%;5 kGy为87-96%;6 kGy为89-97% 。
若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所用药材使用前按规定进行拣选、整理、洗涤等前处理加工,生产过程控制在不同洁净级别的厂房内,就能把微生物的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微生物含量超标,再辅以适宜的灭菌方法,是能保证药品卫生质量的。比如含原生药粉的丸剂,国家规定的微生物限度为每克不超过3万个,若前处理后微生物含量为20万个,用6kGy辐照的辐照剂量,把微生物降低89-97%,即为0.6--2.2万个,就能符合标准。
由于中药原材料种类多,药材前处理难以标准化,操作复杂,费时、费人、成本较高,很多企业往往在这个环节上出问题,致使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有时多达几百万。如果去辐照的话,因为初始菌群数含量严重超标,不使用大剂量难以达到灭菌要求,辐照厂家为了商业利益,就加大辐照剂量,据业内人士讲,有时辐照吸收剂量高达几十个kGy。
辐照剂量越高,灭菌效果越好,而且灭菌时间也能缩短,于是辐照中心和药厂就一拍即合,心照不宣地使用大剂量辐照。有的药厂发现了辐照灭菌的捷径后,就放松了对原材料的处理,也放松了对中间环节的过程控制,导致产品微生物严重超标。有的药厂药材就省去拣选、整理、洗涤等前处理环节,不管中间的污染有多严重,造好药后拉去大剂量辐照一下,就万事大吉了。有的辐照前地微生物含量达到几千万,甚至不可计数。由于辐照灭菌的终极威力能给药厂带来诸多利益,比如省事、省时、省钱,所以药厂趋之若鹜。大剂量辐照造成的危害远远抵制不了金钱对辐照中心的诱惑。
美国药典也指出对生产的早期和中间阶段进行监测,重点是原料,尤其是动、植物来源和天然矿物质原料,它们往往含有在后期生产过程中不易杀灭的有害微生物。我国药典也对中药的原料、辅料及生产环节中的质量控制提出严格的标准。在卫生部的标准里也对辐照中药应具备的条件进行要求:“4.1待辐照灭菌的中药必须符合法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关于食品辐照里面也有这么一规定:“第十六条 食品(包括食品原料)的辐照加工必须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并按照辐照食品卫生标准实施检验,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辐照食品,不得出厂或者销售。
严禁用辐照加工手段处理劣质不合格的食品。”可见,并不是什么产品都可以辐照,并不是辐照就可以代替前面过程的卫生控制。
卫生部标准规定:60Co辐照仅是中药灭菌的辅助手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监督“标准”的执行,防治滥用辐照灭菌。但是这个辅助手段在很多药厂那里已经变成灭菌方法的不二选择,并把辐照灭菌当作“最终灭菌”的秘密武器。

下一篇:丽鹏股份股票股吧
上一篇:仪器概念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