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股文,明清八股文
1:八股文鉴赏的内容简介
本书将明代名家的作品作为人选对象,因为明代是八股文的源头,在明代,八股文经历了创制、完善、定型、鼎盛、衰颓、变革、振兴的发展、演变过程,八股文的功能、原生态及变化态,正格与变格,对社会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在这个时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只要把握了明代八股文,就等于把握了八股文的全部形态。因为清代八股文继承的是明代诸体皆备的成熟形态,没有那么多的曲折演变过程。之所以选取名家之名作,是因为这些八股文更能显现八股文的特征,更能反映八股文的演变过程,更能显现这些历史名人不为人知晓的另一面。特别是将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依次排列剖析,便能组合出一部八股文的发展史。八股文到明末已发展至极致:诸体皆备,作法齐全,臻无施不可之境,在技巧上达后世不可企及之高峰。故选取明代名家名作,就足以让人们领略八股文的神采风骨,认识其本来面目,也让人领略八股文的魅力。
2:清朝时期的八股文取士,真的就是按照模板套着去就行吗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部分是文章议论的中心,各有两股对偶文字,共八股,故名。
当然不是按照模板套上去就可以了,毕竟每年选进国家系统的考生就那么几个,即使是写八股文,也是能看得出学生写文章的能力如何,能力不够的孩子套着模板自然更写不出佳作。
八股文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考试作文文章的每个段落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其实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写的应试作文。肯定不会只是套模板写上去就可以通过了。我们现在写论文的时候,课堂上老师强调要按照一个格式去写,虽然模板已经固定了,发挥空间有限的,但有的孩子可以得高分,有的孩子却只能拿低分。分值的高低这就是要看论述的过程当中,行文的功夫是不是足够。
八股文的限制更多的是对于作者观点的限制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由引用的文献介绍,八股文对于作者的观点是有限制的,要求写文章的人必须遵循前人的观点,不可自己发掘事物本质,提出其他观点,这一点是八股文最值得诟病的地方。
八股文的格式僵化,观点单一。写多了这样的文章会损失创新能力。文章还是应该丰富多彩的为好。
3:《清代八股文》最新txt全集
清代八股文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盘,点击免费:
免费的,直接就行
4:我想更多地了解明清时期关于八股文方面的事,请问可以阅读哪些书籍呢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文字的总代表。 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他们沉浸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熏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折,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5:八股文的危害有多大?
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6:八股文的利弊
~~~~问题呆板,结构固定,束缚思想。好处仅仅是有固定格式可以套用,免去了因文体多样带来的评阅不客观而已